
木名。果肉供洗涤及药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肥皂荚》:“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其色如漆而甚坚。中有白仁如栗,……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麵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相感志》言:‘肥皂荚水死金鱼,辟马蚁。’”
肥皂荚(学名: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是豆科肥皂荚属落叶乔木,其名称与形态特征、实用功能密切相关。以下为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释义及权威依据:
植物学特征
肥皂荚树高可达20米,羽状复叶,荚果肥厚呈长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4厘米,表面暗褐色,内含黑色种子。其名称中的“荚”直接指代豆科植物的果实形态。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39卷,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名称由来与功能
“肥皂”源于其果实的实用特性:荚果富含皂苷(saponin),遇水揉搓可产生泡沫,具有天然去污能力,民间长期用作洗涤剂替代肥皂。明代《本草纲目拾遗》载:“荚可浣衣,去垢如皂”,印证其名称与功能的直接关联。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校注本),卷八,果部。
药用价值
中医典籍记载其果实、树皮可入药。《中华本草》载肥皂荚“味辛,性温”,有祛痰、杀虫之效,外用治疮癣。现代研究证实其皂苷具抗菌活性(《中草药》2015年第10期)。
来源:《中华本草》第4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531页。
民俗应用
江南地区民间称其为“皂角树”,旧时妇女常用荚果泡水洗发,或捣碎后洗涤丝织品。清代《植物名实图考》绘有其形态,并注:“江淮间取荚浣衣”。
来源: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影印本,卷三十。
肥皂荚现为中国特有濒危物种(IUCN红色名录),因生境破坏及种子繁殖力弱,野生种群稀少。目前浙江、江西等地已开展人工培育,其皂苷成分在绿色洗涤剂开发中具潜在价值。
来源:《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环境保护部,2013年);《林产化学与工业》2020年第4期“肥皂荚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注:因古籍及学术著作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书目信息以便查证;现代研究文献可在中国知网(cnki.net)通过标题检索全文。)
肥皂荚是一种具有多重用途的植物,以下从植物特征、药用价值及传统用途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肥皂荚为豆科肥皂荚属乔木,高可达5-12米,无刺。其叶片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20-24枚,呈长椭圆形,表面被绢质柔毛。荚果长7-12厘米,扁平或肥厚,内含2-4颗黑色球形种子。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常见于山野或林旁。
别名包括“肉皂荚”“内皂角”等,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描述其“去风湿,下痢,疮癣”等功效。
如需更完整的分布区域或具体药方,可参考《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等来源。
奡兀敖戏表奏闭閤思过车载斗量冲粹愁心麤觕翠微代语调御抖然敦劝非徒府舍干卿底事狗带绶画帘怙跋辉烂浇世戒腊九牛拉不转戟衣骏民开落恇眩落子馆雷堆辽东豕领略柳惠六尚命工拟法逆迹牛耦旁推弸彪青龙偃月刀倾意青玉斾奇余桑井沙芦菔市店瘦臞寿岳蜀禄司疆俗好恬虚同文抟沙卫生纸相图掀雷决电笑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