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宫割的意思、宫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宫割的解释

施以宫刑。 汉 刘向 《列女传·楚平伯嬴》:“士庶人外,淫者宫割。”《三国志·魏志·锺繇传》:“初, 太祖 下令,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 唐 李翱 《答韩侍郎书》:“见妖丽闲眼而不观,视迁荣如鞭笞宫割之在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宫割"是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特指阉割男性生殖器的行为。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与性质

    • 刑罚性质: "宫割"是上古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一,属于肉刑范畴。它通过破坏受刑者的生殖器官,使其丧失生育能力。
    • 具体操作: 指切除男性的睾丸和/或阴茎。其目的不仅是施加肉体痛苦,更是进行社会性惩罚和人格侮辱,使其无法延续后代。
    • 别称: 也称为"宫刑"、"腐刑"、"蚕室刑"等。"腐刑"可能源于受刑后伤口易腐烂或指代其精神上的腐朽感;"蚕室刑"则因受刑后需在温暖密闭如蚕室的房间养伤以防感染而得名。
  2. 历史渊源与演变

    • 起源: 据传始于尧舜时代。《尚书·吕刑》记载:"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其中"椓"(zhuó)即指宫刑。
    • 制度化: 在《周礼》等典籍中,宫刑被明确列为国家法典规定的正式刑罚,主要用于惩治特定的严重犯罪,如"男女不以义交者"(乱伦等性犯罪)。
    • 后世应用: 秦汉时期宫刑仍较常见,历史上著名的受刑者包括司马迁。隋朝制定《开皇律》时正式废除宫刑,但后世偶有恢复或作为法外之刑的情况。
  3. 目的与文化关联

    • 惩戒与羞辱: 主要针对破坏伦理纲常(如乱伦)、政治犯罪或宫廷内部犯罪。其残酷性在于使受刑者遭受极大痛苦并承受终身的社会歧视。
    • 宦官来源: 宫割是制造宦官(太监)的主要手段。部分受刑者(尤其是年幼者或战俘)会被送入宫廷服务,成为宦官制度的来源之一。
  4. 废止与现代认知

    • 法律废止: 宫刑因其极端残酷和不人道,最终被历代统治者摒弃。隋朝以后,宫刑基本退出官方刑罚体系。
    • 医学名称: 在现代医学和动物管理中,类似的操作称为"去势"(Castration),主要用于牲畜或医疗目的,与古代刑罚有本质区别。
    • 历史评价: 宫割被视为中国古代刑罚史上最野蛮、最侮辱人格的刑罚之一,是专制时代严刑峻法的典型代表。其废止反映了法律制度的进步和人道主义观念的提升。《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均将其定义为"古代阉割生殖器的酷刑"。

引用来源:

  1. 《尚书·吕刑》 (代表其古老起源)
  2. 《周礼·秋官·司刑》 (记载其作为五刑之一)
  3. 历代史书(如《史记》、《汉书》)及典章制度文献 (记载其应用及与宦官制度关联)
  4. 《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

“宫割”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

  1. 施以宫刑(主流含义) 根据、等古籍记载,“宫割”指古代对男性施以宫刑(阉割生殖器的刑罚)。该用法多见于汉代至唐代文献:
  1. 皇宫分割(引申比喻) 提及该词可拆解为“宫”(皇宫)+“割”(分割),引申比喻国家分裂或权力分散。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对字面的延伸解读。

建议注意:实际使用中需结合上下文,历史文献多采用第一种含义,第二种更多是现代语境下的比喻用法。若涉及学术研究,建议优先参考《列女传》《三国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报销奔绌褊狭鬓髻毕雨箕风布置憯凄颤掣蟾精冲逸刺柴刺打次鳞敌档帝枝抖乱俄国农奴制改革仿单洪湍浑拨四嗟苦纪录片进迫锦套头忌俗酒瓮饭囊镭疗了不成励兵秣马历朝灵刹龙筇陆程门户册描花挠词殴公骂婆排腔叛逆疲顇披雾牵拉七科谪身段十载寒窗市作甩发飔飔台弼天帝梯城替死鬼橦车通患退光漆温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武偃五言城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