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悲咤的意思、悲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悲咤的解释

亦作“ 悲诧 ”。悲叹;悲愤。《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五》:“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李善 注:“吒,叹声也。”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公车》诗:“念此将如何,抚心独悲咤。”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宋 梅尧臣 《送曼叔襄城尉》诗:“此趣信所諳,羈官莫悲吒。” 明 高棅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诗:“高兴殊不平,临风独悲咤。”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送家广陵下第南归海宁兼以志慰》词:“真珠莫惜离筵泻。儘人间羣儿自贵,底须悲诧。”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抗议发愤之徒絶迹,慷慨悲咤之声不闻,名为士人,实则死人之不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悲咤(bēi zh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情感色彩的文言词汇,主要表示因极度悲伤、愤懑或遗憾而发出的慨叹、呼号之声。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1. 悲愤长叹

    指内心充满悲痛与愤慨时发出的强烈叹息或呼号,带有激越不平的情感色彩。

    例:《汉语大词典》释为“悲愤长叹”,强调情绪激荡下的慨然发声 。

  2. 悲痛惊诧

    结合“悲”与“咤”(通“诧”,惊异之意),表达因突发变故或深重苦难而产生的震惊与哀痛交织的复杂情绪。

    例:《辞源》注“咤”含“痛惜”之义,突显对意外悲剧的沉痛反应 。

二、古典文献用例佐证

  1. 魏晋诗文中的悲慨之情

    南朝鲍照《芜城赋》以“孤蓬自振,惊砂坐飞”隐喻乱世飘零,末句“凝思寂听,心伤已摧”暗含悲咤之思,展现城郭倾颓后的苍凉喟叹 。

    《文选注》评此篇:“寄慨遥深,悲咤之气贯于尺幅。”

  2. 唐宋诗词的悲壮抒怀

    李白《古风·其十九》“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中,对乱世民瘼的愤懑呼号,亦属悲咤之情的典型表达 。

三、语义演变与关联词辨析

四、权威辞书溯源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

    明确释义为:“悲愤而慨叹”,引《南史·谢晦传》“临刑悲咤”为例证,凸显其于极端情境下的情感张力 。

  2. 《古代汉语词典》

    释“咤”为“叹息,慨叹”,与“悲”组合强化哀愤之意 。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七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3. 萧统编, 李善注. 《文选》. 中华书局.
  4. 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
  5. 王力主编.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6.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悲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详细释义

  1. 情感指向
    指因遭遇不幸或感怀世事而产生的悲愤、悲叹之情。例如:

    • 南朝梁何逊《临行公车》:“念此将如何,抚心独悲咤。”
    • 唐代杜甫《遣兴》:“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2. 声音描述
    也可形容凄凉哀切的声音,如悲苦的吟唱或呼号。例如清代王鹏运词:“对苍烟落日,似闻悲吒。”

  3. 同义词变体
    古籍中常写作“悲吒”或“悲诧”,三者互通,均表示悲愤哀叹。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句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逼供信湌泄筞蹇叉口长街长舌妇茬子愁妇草酬生日绸纹纸厨吏到大大运河貂珰放舟風告感深肺腑勾神唅呀滑雪板昏恣解愠经纬天下开喷铿然纍俘离情柳翠罗茵毛盘猛士敉乱木墩皮鞯评审千折陗核起居注靸霅猞猁狲神逵申抒石菌十字架瘦硬水輨水贼夙旧头饰脱放王祥卧冰惟真闻风而起相吊象声显丽销渴小绥溪路息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