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已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务。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玄宗 在位岁久,倦於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於右丞相。”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奋乾纲旰食宵衣,持国柄敬天慰庙。” 郭沫若 《毛6*主6*席永在》诗之一:“旰食宵衣躬尽瘁,英雄儿女泪盈巾。”亦省作“ 旰宵 ”。《诗话总龟后集》卷一引 宋真宗 诗:“旰宵汲汲予存念,夙夜孜孜尔狥公。”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臣惟有殫诚夙夜,悉志旰宵。”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旰食宵衣汉语 快速查询。
"旰食宵衣"(gàn shí xiāo yī)是汉语成语,典出《旧唐书·刘蕡传》,形容勤于政务、夙夜匪懈的治国态度。其权威释义如下:
"旰"指天色晚,"旰食"即延迟至傍晚才进食,引申为因公务繁忙无法按时用餐。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日旰不召"。
"宵"指夜间,"宵衣"即天未亮便起身穿衣,喻早起理政。典见《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
① 泛指为公事操劳,兢兢业业;
② 体现"以民为先"的责任担当(《贞观政要·论俭约》载唐太宗"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寝")。
《旧唐书·刘蕡传》:"若夫任贤惕厉,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
唐·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反衬"旰食宵衣"之勤政。
"形容政务繁忙,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进食。"(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宵衣,天未明即穿衣起身;旰食,至晚方进食。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商务印书馆,2015)
该成语浓缩儒家"修身治国"理念,与"夙夜在公"(《诗经·召南》)一脉相承,成为历代颂扬清廉勤政的经典意象。现代语境中,亦用于褒扬公职人员恪尽职守的精神。
参考资料:
“旰食宵衣”是一个形容勤于政务的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该成语与“宵衣旰食”同义,仅词序不同,均源于古代帝王治国典故,现使用时可依语境选择,但需注意读音准确性。
庵薆半掩门儿悲啼本头辨析必然性推理不对头猜暴仓房茶课宸谟虫蛇蹙蹋颠毛调查研究顿朽躲闪恶候府户芙渠伏桩弓矢画绢伙友阶勋进退维亟究毕郡书骏骓恐耸讋慄愧怼劳费灵怀柳旌盲僮跛竖谩荒毛衫马騌庙牲木心石腹怒忿剽获魄蜍乾逼曲备容宽森林生态系统赡知剩遗蛇蜒实习生谁寻通饬外方内员毋将无涉五时衣物务香祖胁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