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moved and indignant] 感到愤慨
令人感愤痛切
亦作“ 感忿 ”。愤慨。《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穷僻之人,而 政 独安可嘿然而止乎!”《后汉书·臧洪传论》:“ 雍丘 之围, 臧洪 之感愤壮矣!” 宋 曾巩 《上欧蔡书》:“公然欺诬,骇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愤痛切。”《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看了,知是 寳玉 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又可笑又可嘆。” 邹鲁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我又亲自去看,见身首异处,碧血晶莹,同时围观的人很多,我大为感愤。”
“感愤”是现代汉语中具有情感表达色彩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因外界事物触动而产生愤慨情绪。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因受刺激而愤恨不平,如“感愤于社会不公”;二是因感动而产生激愤之情,如“英雄事迹令人感愤落泪”。
从词源结构分析,“感”与“愤”均属形声字。《汉语大词典》指出,“感”本义为外界触动内心,“愤”本义为郁结不满,二字组合后形成递进式情感表达,强调由感知到情绪爆发的动态过程。在语法功能上,该词既可作谓语(如“众人感愤”),也可作定语构成“感愤之情”等短语。
典型用法可见于书面语体,如《人民日报》2023年12月社论中“对形式主义作风的感愤”即属规范用例。近义词辨析方面,“愤慨”侧重即时情绪反应,“感愤”则强调情感积累过程,与“义愤”的正义性指向存在语义差异。
“感愤”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词源与经典出处
用法与例句
近义词与关联词
“感愤”多用于描述因不公或负面事件引发的强烈情绪,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带有文言语境色彩。其核心是“因感触而生愤”,与单纯愤怒(如“生气”)相比,更强调外部事件对内心的冲击。
昂藏七尺百夷表灵愎佷兵毁比翼鸟鼻斲不的残肢长队承业尘浼稠紧紧寸地尺天打方旋祷赛悼文蹈用调官迪古地窰冻原杜甫溪故处郭郎候车华星秋月降笔借定结客羁丱疾色开剪六盘山礼职蛮俗平原居士破衲疏羹呛喇清管清历穷昼脐香七友屈狄容谅三釜养缞麻鼠豺水到鱼行死夭腾踊田舍郎投效外彝舞羽小缺硝烟弥漫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