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南度”。1.渡水而南。《楚辞·九章·哀郢》:“当 陵阳 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王逸 注:“渡,一作度。”《史记·晋世家》:“五年春, 晋文公 欲伐 曹 ,假道於 卫 , 卫 人弗许。还自 河 南度,侵 曹 ,伐 卫 。” 唐 柳宗元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2).犹南迁。 晋元帝 、 宋高宗 皆渡 长江 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宋史·孝宗纪赞》:“ 高宗 以公天下之心,择 太祖 之后而主之,乃得 孝宗 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元 赵孟頫 《岳鄂王墓》诗:“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 《题闽县陈贻衍西湖记游画集》诗之一:“南渡江山气不雄, 钱塘 苏小 可怜虫。”
“南渡”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语境可具体分析:
字面意义
指“渡水向南”的地理迁移行为。例如《楚辞·九章·哀郢》中“淼南渡之焉如”即描述渡江南行的场景。
引申含义
特指因战乱或政权更迭导致的大规模南迁,尤其用于描述晋朝(西晋灭亡后东晋南迁)和宋朝(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的历史事件。例如李白《金陵》诗“晋家南渡日”即指西晋灭亡后司马睿迁都建康(今南京)。
晋室南渡(317年)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率中原士族渡长江至建康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这一事件标志着政治经济中心首次大规模南移。
宋室南渡(1127年)
北宋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定都临安(今杭州),开启南宋政权,成为第二次“衣冠南渡”。
其他南迁
唐朝安史之乱后亦有部分士族南迁,但规模较小,通常不单独列为“南渡”事件。
诗词中的意象
南渡常被用来表达家国沦丧、漂泊离乱的情感。如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充满流离之痛,朱敦儒的词风也因南渡经历从闲适转为沉郁。
历史评价
元代赵孟頫《岳鄂王墓》中“南渡君臣轻社稷”一句,批评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忽视收复中原的消极态度。
“南渡”泛指向南迁移,而“衣冠南渡”特指中原士族阶层携带文化、制度的大规模南迁,强调文明传承的连续性。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公认的“衣冠南渡”,分别对应西晋、唐中晚期、北宋末年的南迁事件。
南渡既是地理迁移行为,也是历史变迁的象征,承载着政权更迭、文化转移和个体命运的多重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事件或文学作品,可参考《晋书》《宋史》及李清照、朱敦儒的词集。
《南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江水向南流动或者人南渡江河。
《南渡》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冂”和“水”,它们分别代表“宀”和“氵”,总共有11个笔画。
《南渡》这个词源于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曾采取“南渡”的策略来拓展势力,即将都城迁至江南地区。
《南渡》的繁体字为「南渡」。
在古代,「南渡」的写法可能有些变化,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书法家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基本结构和现代写法相似。
1. 在古代历史中,南渡江河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
2. 他出生在离大江较近的地方,常常听到南渡江水的声音。
1. 南渡一江:指江水向南流动。
2. 江南渡者:指南渡江河的人。
1. 南流:指江水向南流动。
2. 南渡江河:指人或者物体向南渡过江河。
1. 北归:指江水向北流动。
2. 北渡:指人或者物体向北渡过江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