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福物的意思、福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福物的解释

《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 贾公彦 疏:“诸臣自祭家庙,祭讫,致胙肉於王,谓之致福。”因谓祭祀所用酒肉为福物。《水浒传》第二回:“且説两个牌军,买了福物煮熟,在庙等到巳牌也不见来。”《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吾今缺少福物祭旗,愿借你首级。”《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叩门进去,只见堂前灯烛荧煌,三牲福物,正在那里献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福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语用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福"字甲骨文象形为双手捧酒器祭神之态,《说文解字》释为"祐也",本义指神灵降下的祥瑞。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中,"福"被定义为"古代祭祀用的酒肉",引申指护佑、祥瑞之事。而"物"字原指杂色牛,后演变为万事万物的总称,《辞源》注解其含"物品""事物"之意。

二、语义定义 合成词"福物"特指祭祀仪式中供奉神灵的特定物品。《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商务印书馆,2018)记载:"福物多包含三牲、五谷、时果等洁净之物,承载着祈愿天地赐福的象征意义"。在道教典籍《云笈七签》中,该词亦指经过宗教仪式加持的圣物。

三、文化延伸 作为祭祀文化的物质载体,"福物"在不同地域呈现差异性特征。北方社祭常用面制"福物"象征五谷丰登,闽台地区则发展出"分福"习俗——将祭品分食以共享福泽,这一民俗现象被收录于《中华全国风俗志》。现代汉语中,该词偶见于民俗研究文献,指代具有祈福功能的传统仪式用品。

网络扩展解释

“福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酒肉等祭品。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1. 词源与定义
    该词最早源自《周礼·天官·膳夫》中的记载:“凡祭祀之致福者。”据汉代学者贾公彦的注解,古代官员祭祀家庙后,将胙肉(祭祀用的肉)献给君王的行为称为“致福”,因此祭祀所用的酒肉被称为“福物”。核心含义为与祭祀仪式相关的特定供品。

  2. 文学与文献用例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福物”常指祭祀食物。例如《水浒传》第二回提到“买了福物,煮熟在庙”,《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描写“三牲福物,正在那里献神”,均指祭祀时准备的牲礼(如猪、牛、羊等)。

  3. 延伸与演变
    虽最初特指酒肉,但在实际使用中,其范围可能扩展至泛指祭祀所用的各类食物或供品,体现了古代通过祭品祈求福祉的宗教观念。

“福物”本质是古代祭祀文化的产物,既包含礼仪制度中的具体物品(酒肉),也承载了通过祭祀传递祝福的文化内涵。需注意,现代该词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献或相关研究中。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无光班散标的不胫而走出面腔挡头阵断缣寸纸阨险废灭废亡风鬟服臆岗楼躬身古调单弹杭剧画疆墨守会葬魂府柬拔竭蹶机符井桁金缕玉衣筋丝急骤开初刊文考锻空教狂艳来宁怜悯黎明林阜龙輁勉谕膜外遣唐使凄零倾飐穹穹厚厚启上曲畏日饮无何容体入子声貌树隙松花彩蛋逃限逃移腾蹶腾射微故细过危仆霞朝相候小却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