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种酷刑,即炮烙之刑。《文选·陆倕<石阙铭>》:“刑酷然炭,暴踰膏柱。” 李善 注引《六韬》:“ 紂 患刑轻,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加於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缘焉。滑跌堕火中, 紂 与 妲己 笑以为乐,名曰炮烙之刑。”
膏柱(拼音:gāo zhù,注音:ㄍㄠ ㄓㄨˋ)是古代一种残酷刑罚,即“炮烙之刑”。其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解释
指商纣王时期发明的酷刑:将铜柱表面涂抹油脂后架在炭火上,逼迫受刑者在高温滑腻的铜柱上行走,最终坠入火中烧死。此刑因《六韬》记载而广为人知,纣王与妲己曾以此取乐。
二、历史文献佐证
三、字词解析
注:因资料来源多为网络辞书,建议结合《史记》《六韬》等古籍进一步考据。
《膏柱》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内的支持、扶持或依靠。在文学作品中,它也常用来比喻支撑和维持某个事物的人或物。
《膏柱》的部首是“肉”,拆分后的部首和拼音分别是:“⺼”、“mu”。
《膏柱》的总笔画数是21画,其中“⺼”部为6画,而“mu”部为15画。
《膏柱》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发蒙》中,“膏柱于夜革之。”表示用膏润养沉默、教育未开化的人。
《膏柱》的繁体字是「膏柱」,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膏柱的变体有多种,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写法:
1. 他是我们家庭的膏柱,全家人都依靠他。
2. 这座桥是城市交通的膏柱,一旦它倒塌,交通将受到严重影响。
1. 膏柱作为名词,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复合词,例如:靠膏柱、家庭膏柱。
2. 作为动词,可以与动词组成短语,例如:依膏柱。
1. 支柱
2. 主心骨
1. 浮夸
2. 无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