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俸恤的意思、俸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俸恤的解释

见“ 俸恤 ”。


亦作“ 俸卹 ”。官吏既给俸,又别给恤亲之禄,称为“俸恤”。《魏书·甄琛传》:“请取武官中八品将军已下干用贞济者,以本官俸恤领里尉之任。”《陈书·宣帝纪》:“掖庭常供、王侯妃主诸有,俸卹,竝各量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俸恤是中国古代官吏薪酬与抚恤制度的复合概念,其核心包含俸禄与体恤两个层面。从构词法分析,“俸”指官吏定期领取的薪金,“恤”则体现官府对官员及其家属的保障措施。

在制度实施层面,俸恤制度始于汉代,至唐代形成完整体系。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俸禄包含职田、禄米、月俸三部分,同时规定官员亡故后,朝廷需发放丧葬费并延续其家属部分俸禄(《唐六典·尚书吏部》)。宋代《职官志》补充了“职钱”“禄粟”等新形态,官员致仕后可领取半俸作为养老保障(《宋史·职官志十一》)。

该制度包含差异化设计原则,如《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年定制:正一品岁俸1044石,从九品60石,品级差额达17倍,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明会典·俸给》)。特殊抚恤方面,《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官员殉职可获“荫一子入监读书”的优待,形成物质补偿与政治优待的双重保障机制。

词义演变角度,《汉语大词典》释“俸”为“旧时官员的薪金”,“恤”含“体恤、周济”之义,二字组合凸显古代官僚体系“以俸养廉,以恤固本”的管理思想(《汉语大词典》第3卷,1997年版)。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作为历史术语使用,常见于典章制度类文献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俸恤”是中国古代对官吏薪酬和福利的特定称谓,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俸恤”由“俸”和“恤”组成:

二、历史背景

  1. 制度起源
    该制度最早见于《魏书》和《陈书》,如《魏书·甄琛传》提到官员以“俸恤”兼任地方职务,表明其兼具薪酬与职责挂钩的特性。
  2. 实施方式
    官吏除领取俸禄外,还可按品级获得“恤亲之禄”,即对亲属的补助。例如,南朝陈宣帝时期曾削减王侯妃主的“俸恤”,以节省财政开支。

三、延伸含义

四、示例用法

“俸恤”是古代官吏薪酬与福利的综合体,既包含个人收入,也涉及家庭保障,反映了传统社会的职官管理制度。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考证,可参考《魏书》《陈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沙山贝叶不当稳便不偷侧篇吵仗成裹麤澁耳界肥轻風裘负羇负赁勾魂摄魄鼓鼻悍妇环簇嘉悯讲聚将无做有戒寒金分竞卖金星砚军需品据卧开关考责空余枯胔料钞埒美梨花鼓利火临厕陵遽龙翰凤雏轮歇地缪戾墨家趴稀捧日营瓢虫起早睡晩驱吓溶溢僧雏尚远圣瑞是非曲直士林布叔父松鸡坦遂洮研天上同馆盌注煟兴五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