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钵釪”。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 刘 听 林公 讲, 王 语 刘 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復更听, 王 又曰:‘自是鉢釪后 王 何 人也?’” 唐 岑参 《太白胡僧歌》:“窗边锡杖解两虎,牀下鉢盂藏一龙。”《西游记》第五三回:“圣僧啊,这鉢盂饭是 孙大圣 向好处化来的。”
钵盂(bō yú)是汉语中特指僧人盛放饮食的器具,属佛教文化中的标志性器物。以下从形制、用途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其义:
钵盂
“钵”源于梵语“पात्र”(pātra),音译为“钵多罗”,意为“应量器”,即僧人适食之器;“盂”为汉语本字,指敞口盛器。二字合成后专指僧侣食器。
佛教僧尼用于接受布施或盛装饮食的器具,形似碗而略扁,敛口平底,材质多为陶、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7卷,第1023页。
敛口(口沿内收)、平底、无足,容量符合戒律规定的“应量”标准(即不过量取食)。
早期以陶制为主,后出现铁钵、木钵。据《四分律》载,佛陀规定钵需“铁作、瓦作”,禁用金银奢华材质。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1922年)“钵”条目。
钵盂为“比丘六物”(僧侣必备六种物品)之一,代表“清净乞食”的修行方式。僧人托钵乞食时,以钵受施,体现“不蓄私财”的戒律精神。
古典文学中常以“托钵”“捧钵”代指僧侣生活。如《西游记》中唐僧持紫金钵盂化缘,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来源:《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赖永海主编,2000年)第156页。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铜钵盂”(现存法门寺博物馆),证实其作为礼器的双重功能——日常食器与供奉圣物。
汉传佛教钵盂多承袭印度风格,后结合中国陶瓷工艺,出现青瓷、漆器等变体,但始终维持“应量”本质。
来源:《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7年)第3卷,第201页。
器物 | 用途 | 使用者 | 形制特征 |
---|---|---|---|
钵盂 | 僧人受食 | 僧侣专属 | 敛口平底,无足 |
碗 | 日常饮食 | 世俗通用 | 敞口,或有足 |
盂 | 盛液体、杂物 | 世俗通用 | 深腹,敞口 |
来源:《中国古代器物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饮食器”章节。
钵盂是融合印度佛教制度与中国器物文化的独特载体,其定义需紧扣“僧侣食器”本质,同时涵盖宗教戒律、物质文化及历史演变的多重维度。
钵盂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器具,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
钵盂是僧人专用的食器,主要用于化缘和盛放食物。其名称由“钵”(盛物容器)和“盂”(圆口器皿)组成,材质多为铜、铁等金属,也可作为诵经时的敲击法器。
宗教象征
在佛教中,钵盂不仅是生活用具,更象征衣钵传承。例如《西游记》第五十三回提到“钵盂饭是孙大圣向好处化来的”,体现其化缘功能;南朝《世说新语》以“钵釪后王”暗喻佛法继承,凸显其传法意义。
历史记载
唐代诗人岑参的《太白胡僧歌》写道“床下钵盂藏一龙”,侧面反映钵盂在僧人日常中的神圣性。佛教经典中亦记载佛陀与弟子使用钵盂布施、修行的场景。
材质与形制
钵盂通常为圆形,口小肚大,设计便于携带且不易洒漏。传统制作强调简朴,符合佛教“少欲知足”的戒律精神。道教虽曾使用类似器具,但功能与佛教不同。
需注意,部分资料将钵盂与道教混淆,但主流文献均指向其佛教属性。
敖翔彩轿长椎吵仗谶文尺兵寸铁充实黛痕登盈等夷之志电瞩碉房貂尾斗笠笃定心思多罗叶飞球风俗风仪纷若腐障赶明个各别各剌剌钩拒海寇鹤孤鸿贶荒裔鹄壳加官脸检慎吉言狙谲连蝉冠龙阁龙攎履凫马上吹门军目生慕思南史闹扫髻蜻蛉颯俐蛇腹断纹十辈睡眼惺忪四冲八达潭潭通贾通借通挪推谦瓦垄子王宪完饰挖潜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