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淤塞。《新唐书·嗣薛王知柔传》:“始, 郑 、 白渠 梗壅,民不得岁。 知柔 调 三辅 ,治復旧道,灌浸如约,遂无旱虞。”
“梗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梗壅”指水流因障碍物阻塞而无法畅通流动,也可引申为事物发展或进程受到阻碍。例如形容政策推行受阻、沟通不畅等场景。
本义:
“梗”指水流中的障碍物(如石块、泥沙),“壅”意为堵塞。组合后表示水流被物理性阻断,如《新唐书》中记载的郑国渠、白渠因淤塞导致农业受损的案例(“郑、白渠梗壅,民不得岁”)。
引申义:
用于抽象事物时,强调进展停滞或人为干扰。例如“部门间配合不畅导致项目梗壅”,暗含需要疏通或协调的解决方向。
“梗壅”兼具具体与抽象含义,核心围绕“阻塞—疏通”的对立关系。其历史用例和现代引申均体现汉语通过自然现象隐喻社会问题的表达特点。
梗壅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通道或管道被物体堵塞或阻塞,使得流体无法顺畅通过的情况。梗壅也可用于比喻被阻碍或困扰的事物,使其无法正常进行。
梗壅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土,两个部首的含义分别是木头和土地。梗壅的总笔画数为16。
梗壅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梗的意思是堵塞、阻挡,壅的意思是阻隔、满溢。梗壅的组合表示通道或管道被物体堵塞,无法正常流通。
梗壅的繁体字为綆塶。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梗壅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梗的上部有两个点,壅的上面则为一个"田"字形。整体形状流畅,筆劃較簡單。
1. 这条河因为积水和漂浮物的梗壅,水流受阻,不再流畅。
2. 他的表达方式总是被固定的观念和偏见所梗壅。
梗壅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梗塞:堵塞、阻塞。
2. 壅滞:阻塞、流通困难。
3. 通畅:畅通无阻、顺利进行。
梗壅的近义词是:阻塞、堵塞。
梗壅的反义词是:畅通、通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