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丧的意思、服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丧的解释

[be in mourning] 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详细解释

带孝守丧。《晏子春秋·外篇下二》:“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后汉书·桓典传》:“ 典 独弃官收敛归葬,为丧三年,负土成坟,为立祠堂,尽礼而去。” 罗惇曧 《文学源流》:“而 墨子 服丧三月,则薄葬短丧,皆 夏 制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丧是汉语中表示亲属为逝者守孝的特定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按照传统礼制,在亲属去世后的一定期限内穿戴丧服、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以下从词典释义、行为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礼制依据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服丧指“死者的亲属在一定时期内穿戴孝服,表示哀悼”。其礼制根源可追溯至《礼记·丧服小记》,其中系统记载了以血缘亲疏划分的“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不同丧服对应不同的服丧时长与行为规范。例如:


二、行为特征与社会表现

服丧行为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1. 服饰标志

    穿戴素色(多为白、黑、麻本色)丧服,禁用饰品。《仪礼·丧服》载“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即粗麻衣、草绳束腰等。

  2. 行为禁忌

    禁止婚嫁、宴饮、歌舞等娱乐活动。《礼记·杂记》明确“居丧不言乐”,违者被视为失礼。

  3. 时间周期

    从“三日成服”(逝者离世第3日着丧服)至服丧期满(如3年、1年等),期间需遵守祭祀礼仪。


三、文化内涵与伦理意义

服丧本质是儒家“孝道”与“慎终追远”思想的实践载体: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汉]郑玄 注,《仪礼·丧服》.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Kübler-Ross, E. 《论死亡与临终》. 商务印书馆译本,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服丧是中国传统礼仪中表达哀悼的重要形式,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特定服饰或行为为逝去的亲属守丧。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形式
    服丧的核心是通过穿戴孝服(如麻布衣)、佩戴黑纱或白花等方式表达哀悼。古代丧服材质粗糙,如“斩衰”用未锁边的粗麻布制成,象征因悲痛而无心修饰衣物。

  2. 历史制度与等级划分
    古代服丧制度严格按亲属关系分为“五服”等级:

    • 斩衰:最重,为父母或丈夫服丧3年;
    • 齐衰:次之,服期分3年、1年、5个月或3个月(如继母、祖父母);
    • 大功:9个月(堂兄弟姐妹等);
    • 小功:5个月(曾祖父母等);
    • 缌麻:最轻,3个月(远亲)。
  3. 礼仪内涵与演变
    服丧不仅是外在形式,还需遵守生活禁忌,如《晏子春秋》记载“服丧三年,哭泣甚疾”。现代简化后,多以黑衣、黑纱替代传统丧服,但守丧期仍保留(如直系亲属通常为1年)。

  4. 相关术语

    • 服除:守丧期满后脱去丧服,恢复正常生活;
    • 守丧:广义包含服丧期内的所有哀悼行为。

服丧通过服饰与行为规范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其制度随历史演变简化,但核心的哀悼意义延续至今。需注意不同地区习俗可能存在差异,具体实践可参考地方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

奔遯徧拜草芥人命承弦侈然闯伺刺答词筩村戍错漠丹菊东徙乖硋惯盗归信过饮鹤归慌脚鸡欢宴诲谟囫囵将机就计江蓠将养奸顽嘉石紧贴绢花凯撤开洋荤科技流死礼先一饭箩间闾阎麻纺漫客梅粥能言旁户盘槊蓬梗慓轻洽畅七开八得青襫侵蚀雀瓦莎虫山背赡给尸变虱虮水溲饼説念疏瘦天夺之魄无邪宪方险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