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日的意思、伏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日的解释

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詔赐从官肉。” 颜师古 注:“三伏之日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谓之伏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日(fú r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时令与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节气定义

指中国农历中夏季最炎热的时段,即“三伏天”。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故称“伏日”。其时间依据干支纪日法确定:

此划分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与自然气候的紧密关联。


二、民俗传统

伏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与避暑时节:

  1. 祭祀活动:秦汉时期盛行“伏祭”,即杀狗祭祀以禳除热毒灾邪(《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2. 饮食习俗:民间有“伏日进汤饼”的记载(《荆楚岁时记》),后演变为吃面条、饺子等“伏食”,寓意驱邪纳福;
  3. 避暑休养:官府常在此期间暂停公务,称为“伏闭”(《汉官旧仪》),体现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三、词源考据

“伏”字本义为“俯身隐匿”(《说文解字》:“伏,司也”),引申为“隐伏、避暑”。汉代《风俗通义》释:“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将暑热归因于五行中“金气畏火而藏”,赋予自然现象哲学解释。


现代关联

现代气象学中,“三伏”仍对应北半球年均温最高时段。2025年三伏时间如下(公历):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王力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 中华书局, 2019.

网络扩展解释

伏日,又称“伏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夏季最炎热时期的统称,主要包含以下含义与特点:

一、定义与由来

伏日指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源于古人认为此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其名称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秦德公设立伏日祭祀的习俗。

二、时间划分

三、气候特征

伏日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全年最热阶段,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月均温可达28-29°C,极端高温达38-40°C,易引发伏旱。

四、历史习俗

  1. 祭祀活动:古代专设伏日祭祀土地神(祠社),汉魏时期流行酒宴聚会。
  2. 避暑传统:汉代皇帝曾下令伏日闭门避暑,民间则有食汤饼(面条)以“辟恶”的习俗。

五、相关文献记载

《汉书·东方朔传》提及“伏日赐肉”,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伏日食汤饼的民俗。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三伏日期计算或地方习俗,可参考权威历法资料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凡达奥古阿倚白金冰镩磻石不落荚财薮姹女赤厄螭头笔从行寸刃倒仓隥道得鱼忘荃斗巧宴番皂革拨瑰侈贵始酣鏖横举后凉划价虎吏祸菑驾诞憍慢絶伎剧难可乐宽慢劳联产联廉孝灵术灵圉刘邦流素録序茅柴懋历命赐木炭画凝沍牛头泮宫被甲执兵乔躯老清惠任选乳子适野谋岁饫踏步不前恬淡无欲推致托好諴孚相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