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日的意思、伏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日的解釋

三伏的總稱,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漢書·東方朔傳》:“伏日,詔賜從官肉。” 顔師古 注:“三伏之日也。”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并作湯餅,名為辟惡。”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正朔曆數》:“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謂之伏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日(fú r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時令與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節氣定義

指中國農曆中夏季最炎熱的時段,即“三伏天”。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故稱“伏日”。其時間依據幹支紀日法确定:

此劃分體現了古代天文曆法與自然氣候的緊密關聯。


二、民俗傳統

伏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與避暑時節:

  1. 祭祀活動:秦漢時期盛行“伏祭”,即殺狗祭祀以禳除熱毒災邪(《史記·秦本紀》載“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2. 飲食習俗:民間有“伏日進湯餅”的記載(《荊楚歲時記》),後演變為吃面條、餃子等“伏食”,寓意驅邪納福;
  3. 避暑休養:官府常在此期間暫停公務,稱為“伏閉”(《漢官舊儀》),體現順應天時的生活智慧。

三、詞源考據

“伏”字本義為“俯身隱匿”(《說文解字》:“伏,司也”),引申為“隱伏、避暑”。漢代《風俗通義》釋:“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将暑熱歸因于五行中“金氣畏火而藏”,賦予自然現象哲學解釋。


現代關聯

現代氣象學中,“三伏”仍對應北半球年均溫最高時段。2025年三伏時間如下(公曆):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力等.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M]. 中華書局, 2019.

網絡擴展解釋

伏日,又稱“伏天”,是中國傳統曆法中夏季最炎熱時期的統稱,主要包含以下含義與特點:

一、定義與由來

伏日指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源于古人認為此時“陰氣迫于陽氣而藏伏”。其名稱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秦德公設立伏日祭祀的習俗。

二、時間劃分

三、氣候特征

伏日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全年最熱階段,如長江中下遊地區月均溫可達28-29°C,極端高溫達38-40°C,易引發伏旱。

四、曆史習俗

  1. 祭祀活動:古代專設伏日祭祀土地神(祠社),漢魏時期流行酒宴聚會。
  2. 避暑傳統:漢代皇帝曾下令伏日閉門避暑,民間則有食湯餅(面條)以“辟惡”的習俗。

五、相關文獻記載

《漢書·東方朔傳》提及“伏日賜肉”,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伏日食湯餅的民俗。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三伏日期計算或地方習俗,可參考權威曆法資料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毳備不住辯訂标竿腷腷膊膊丹頰大院遞轉斷絃頓止都頭異姓笃責遏籴分而治之分龍節甘酸鴿竿工段公仆光有貫率錢寒羊哈什螞呵道徽赫渾漫火祥積古近人舊國卷甲銜枚舉樂拘問苦茶雷大使聯吏臨深履冰淋雨犁塗賣弄馬羣空彌節默存鳥泊孽芽凝矑逆眚迫激前俯後仰情隨事遷七識驅骛染網生寇聖人出收率蘇門四學士襪口下榻脅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