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日的意思、伏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日的解釋

三伏的總稱,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漢書·東方朔傳》:“伏日,詔賜從官肉。” 顔師古 注:“三伏之日也。”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并作湯餅,名為辟惡。”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正朔曆數》:“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謂之伏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日,又稱“伏天”,是中國傳統曆法中夏季最炎熱時期的統稱,主要包含以下含義與特點:

一、定義與由來

伏日指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源于古人認為此時“陰氣迫于陽氣而藏伏”。其名稱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秦德公設立伏日祭祀的習俗。

二、時間劃分

三、氣候特征

伏日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全年最熱階段,如長江中下遊地區月均溫可達28-29°C,極端高溫達38-40°C,易引發伏旱。

四、曆史習俗

  1. 祭祀活動:古代專設伏日祭祀土地神(祠社),漢魏時期流行酒宴聚會。
  2. 避暑傳統:漢代皇帝曾下令伏日閉門避暑,民間則有食湯餅(面條)以“辟惡”的習俗。

五、相關文獻記載

《漢書·東方朔傳》提及“伏日賜肉”,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伏日食湯餅的民俗。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三伏日期計算或地方習俗,可參考權威曆法資料或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日是一個表示炎熱天氣的成語,常用來形容天氣酷熱無比、陽光炙烤的時候。現在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伏日可以拆分成“亻”和“日”兩個部首,它的筆畫數為4畫。 來源:伏日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度秦》,用來形容夏天天氣炎熱。後來逐漸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酷熱的天氣。 繁體:伏日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樣,都是伏日。 古時候漢字寫法:伏日在古代曾經采用過“伏曰”的寫法,不過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例句:今天的天氣真是伏日,熱得讓人無法忍受。 組詞:伏日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伏日神功、伏日齋等。 近義詞:炎熱、酷熱、烈日等都可以作為伏日的近義詞。 反義詞:寒冷、涼爽、清涼等可以作為伏日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