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晡食的意思、晡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晡食的解释

晚餐。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晡食的汉语词典释义

晡食(bū shí)是古代汉语中的时间性名词,特指申时(下午3点至5点)的进餐,属于一日两餐制中的第二餐。该词由“晡”(申时)与“食”(饭食)复合而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饮食时间制度。

一、核心释义与文献依据

  1. 时段定义

    “晡”即申时(《说文解字》注:“晡,申时也”),故“晡食”指申时用餐的行为。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载:“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明确以“晡食”指代下午餐食。

  2. 饮食制度背景

    古代实行“朝食”(上午餐)与“晡食”的两餐制(《中国饮食史》)。晡食作为日间最后一餐,常见于汉唐文献,如《汉书·淮南厉王传》提及“日晡时上食”,印证其时间属性。

二、文化内涵与词义演变

  1. 社会习俗关联

    晡食与农耕作息紧密相关,申时正值农事间歇(《古代社会风俗》)。宋代后因城市生活变化,逐渐被“一日三餐”取代,但“晡”仍保留于“晡时”“晡夕”等词中。

  2. 语义扩展

    部分方言(如晋语)沿用“晡”指代傍晚,但“晡食”作为固定词条,在《汉语大词典》中严格定义为“申时之食”,未脱离原义范畴。

三、权威典籍佐证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柳河东集》卷八)
  2. 班固《汉书·淮南厉王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徐杰舜《中国饮食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册第1083页

网络扩展解释

“晡食”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晚餐,即一天中的第三顿饭,通常对应古代“晡时”(申时,下午3点至5点)进食的餐食。

  2. 字义分解

    • 晡(bū):古代计时术语,指申时(15:00-17:00)。
    • 食(shí):此处作名词,意为“饭食”或“餐”。
  3. 文化背景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晡时属于下午时段。晡食的命名直接体现了古人按时辰划分饮食的习惯,类似现代“午餐”“晚餐”的时间概念。

  4.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不常用,多见于文言文或历史文献中,如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吾未晡食”的记载。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或时辰划分,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毛风白题半边天变裁笔头庇翼布写充洽滁州西涧大吵大闹个头儿膈肢窝宫女管道诡胜后贤化诲黄囊诙言昏淡践形较差瘠漓锦标社静宁记清康有为考稽刻疵涳蒙口叭叭吏部眠礼阁柳蒲离支旅涂媒稳婆木琴脑儿内状孽星倪倪叛戾披云雾拑马去污粉戎御柔服身光蓍簪叔援嫂溺私历送日子贪功铜螭铜头六臂頽紊驼脂万能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