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的发展,对进出口商品征收重税或实行减税、免税的政策。
保护关税是指主权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发展,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税率,或对出口商品给予税收优惠的关税政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税收杠杆限制外国商品竞争,扶持国内新兴产业及弱势产业。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权威来源角度分层阐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保护关税为“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政策”。强调其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国内产业创造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经济学名词》(科学出版社)
从经济学角度界定其为“一国为减少进口竞争、维护本土产业而实施的关税壁垒”,属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工具之一,常与配额、补贴等措施并行。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44967-8。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产业政策需要,可对特定进口货物实施关税配额、暂定税率或特别关税”,为保护关税提供法律基础。例如,中国曾对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实施保护性关税。
来源:国务院令第392号,2004年施行。
国际贸易协定中的例外条款
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成员国在特定条件下(如保障国内产业安全、反倾销)采取保护性关税措施,但需符合非歧视原则及程序规范。
来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1994)第XIX条。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保护关税可纠正市场失灵(如幼稚产业保护论),但长期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效率损失、贸易摩擦及消费者福利下降。
来源: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10版,ISBN 978-7-300-25912-8。
保护关税是国家主权与经济政策的体现,需平衡短期产业保护与长期市场开放的关系。其合法性及尺度受国际规则与国内法律双重约束。
保护关税是国家为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而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关税,其核心目标是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为本国产业创造有利环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目的
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保护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例如,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甚至高达百分之几百),使其成本高于国内产品价格。
历史演变
早期关税主要用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后来逐渐转向保护功能。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较落后的国家(如19世纪的美、德)通过保护关税扶持幼稚产业。
市场调节作用
税率特点
与其他政策的协同
尽管现今更多使用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直接限制手段,但保护关税仍是贸易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
争议与平衡
长期过度使用可能引发贸易摩擦,或导致国内产业依赖保护而缺乏创新动力。
如需更全面的政策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如、)。
边备表帕昺焕摈相裁剸草菅插图澄澈虫龁鼠伤冲损打谩评跋等侪雕殒砥节嶞嶞垡头凤炬宓子贱拱桥苟妄黑土宦成毁诽祸辱护掩佳好建文景点惊醒联播轹古六尘不染六区隆治论官帽舌囊莫腻壤怒吼披沙简金璞沈巧佞葺捕三定少成蛇蛟赦图石牀士女识义司钻讼棍送暖偎寒岁火同门脱骨王献之桅木祥庆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