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浮户的意思、浮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浮户的解释

流动而无定籍的户口。《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窃见乡村浮户,非不勤稼穡,非不乐安居。” 胡三省 注:“浮户,谓未有土著定籍者;言其蓬转萍流,不常厥居,若浮泛於水上然。”《明史·徐贞明传》:“天下浮户依富家为佃客者何限,募之为农而简之为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浮户是古代中国户籍制度中的特殊群体,指未正式登记在官方户籍册的人口,具有流动性和临时性特征。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至唐宋时期成为户籍管理的重要分类对象。

从词义构成看,“浮”字取《汉语大词典》“流动、不固定”之义(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2001年版),与“户”组合形成复合词,特指未获官方认可的流动家庭单位。这类人口因逃避赋税、战乱迁徙或工商业活动等原因脱离原籍,常见于城乡结合部及商贸集散地。

在户籍制度层面,浮户与正户形成二元结构。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唐代户籍分为课户与不课户,浮户多属未承担赋役的“不课户”(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2000年版)。北宋推行保甲法时期,政府通过《宋刑统》规定浮户需在寄居地重新登记,否则视为违法(来源:中华书局《古代法律辞典》)。

从社会功能角度,浮户群体对古代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薛海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指出,宋代浮户为城市手工业提供劳动力,但过量的浮户流动也加剧了粮食供应压力(来源: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2018年版)。明清时期官府通过编审黄册和鱼鳞图册强化管理,浮户逐渐被“流民”“客户”等新称谓取代。

网络扩展解释

“浮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流动且无固定户籍的户口群体,其特点是居无定所、未纳入官方正式户籍管理体系。如《资治通鉴》注解说:“浮户,谓未有土著定籍者;言其蓬转萍流,不常厥居”。

二、历史背景

  1. 形成原因:主要因战乱、赋税或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脱离原籍,成为依附豪强的流动人口。
  2. 朝代记载:
    • 后晋时期: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明确其「流动无籍」特性
    • 明代:《明史》记载这类群体常依附富户成为佃客

三、主要特点

四、相关拓展

该词中“浮”字取「漂泊」之意,与“浮客”“浮浪人”等词同属古代流动人口称谓体系。这类群体的存在,反映了古代土地制度与户籍管理之间的矛盾。

注:如需具体朝代案例或更详尽的史料原文,可查阅《资治通鉴·后晋纪》《明史·徐贞明传》等典籍(综合、3、4)。

别人正在浏览...

牓道邦节镳驾常限掣纵楚掠春正出田除治东阁仿生化学返老蜂缠蝶恋孚合格阂格物工龄公移苟从光阴荏苒关节点故我依然寒晚后来居上回船惑谬椒萼急流掎遮跨火夸强道会垒障雷祖利民翎羽戾沓门吏目瞪舌强挪蹭扑冽钱摊乔梓企警七零八碎器识汽油榷矾忍气闰位勝妙兽行太平拳堂头頽靡伟谈危忧诬争鲜馥相蒸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