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清样。最后一次校正付印的校样。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但如要我做序,只要排印的末校寄给我看就好,我也许还可以顺便改正几个错字。”
(2).指最后一次的校对。
“末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最后一次校对
指文稿、出版物在印刷前的最终校对环节,确保内容无误后付印。鲁迅在书信中提到:“只要排印的末校寄给我看就好,我也许还可以顺便改正几个错字”()。
清样
特指经过多次校对后形成的最终校样,即印刷前的定稿版本。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鲁迅相关书信及出版术语词典。
《末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最后的审查”。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末”和“校”。
“末”字的部首是“木”,有4个笔画;“校”字的部首是“木”,有5个笔画。
《末校》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考试结束后的最后一次审查中,对考生的答卷进行核对和评定,称为“末校”。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繁体字中,“末”字与简体字相同,而“校”字以繁体写作“校”。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古代的“末”字形状与现代略有差异。“校”字的古代写法则是波浪形状的一端。
以下是一些使用“末校”的例句:
1. 这篇论文需要经过严格的末校才能发表。
2. 他在考试结束后仍然对自己的答卷进行了一次末校。
3. 这份报告在提交之前还需要另一个末校。
与“末校”相关的常见词语有:
1. 初校:初步的审查。
2. 终校:最终的审查。
3. 校对:校正和审查文字、印刷品等。
近义词:审核、检查、审阅
反义词:初稿、草稿、起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