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梅花大鼓的意思、梅花大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梅花大鼓的解释

亦称“ 梅花调 ”。曲艺的一种。 清 末起源于 北京 ,流行于 华北 一带。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的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梅花大鼓是中国北方传统曲艺形式,属鼓曲类曲种,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华北地区。其名称包含两层含义:"梅花"既指表演时演员击鼓姿态如梅花枝干般错落有致,也暗合早期伴奏乐器中的梅花琴;"大鼓"则源于演员手持书鼓、檀板击节说唱的表演特征。

该曲种形成于清代中晚期,最初由北京旗籍子弟创编的"清口大鼓"演变而来,后吸收【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元素,形成独特唱腔体系。表演形式为单人站唱,演员左手持鼓楗击打书鼓,右手执檀板,伴奏乐器包括三弦、四胡、琵琶等。经典曲目《黛玉葬花》《宝玉探病》取材自《红楼梦》,运用【慢板】【二六板】等板式展现婉转缠绵的唱腔特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大鼓的传承谱系清晰,先后涌现金万昌、卢成科、花四宝等流派宗师。其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要求演员具备"字正、腔圆、板准"的基本功,现存《指日高升》《层层见喜》等传统曲牌仍保持着满族萨满音乐的原始韵律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梅花大鼓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兼具音乐性和文学性,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或“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性曲种,起源于清代中叶的北京,盛行于天津及华北地区。表演时由一人自击鼓板说唱,伴奏乐器包括三弦、四胡、琵琶等,曲目多为短篇,内容多取材于《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文学作品。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脱胎于清口大鼓,最初为满族旗人子弟的业余娱乐活动,称“清客串”或“北板大鼓”。
  2. 改革与兴盛:清末经金万昌、韩永禄等艺人改革,调整唱腔节奏与乐器配置,形成悠扬婉转的“一字九转”风格,并更名为梅花大鼓。
  3. 非遗保护: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承项目。

三、艺术特点

四、代表流派

以金万昌创立的“金派”最负盛名,其嗓音洪亮、行腔跌宕,长期在天津演出并广受欢迎,奠定了梅花大鼓的艺术高度。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曲目或传承现状,可参考《非遗里的中国》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摆队宝重冰壮驳龙仪同不二参劾参漏草田馋痨插田断山督责藩扞高榜乖滑怪妄过激论海日寒商揃刈较试解固解籍久长绝唱军饷困悴賫持连庄会六趣龙睛谩谰密房闽岭摩托车运动挠节娘母潜热清藻全丧人行横道瑞士人儒玄上进心山萧十倍事意谁肯顺政随访缩银田界天崄龆稚缇萦童婚物任物物香矾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