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冷暖。《晏子春秋·谏下十三》:“故 鲁 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汉书·京房传》:“其説长於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 温为 候。”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太夫人﹞减旨甘之直,续盐酪之资,寒温必服,药饵必时。” 宋 司马光 《和始平公见寄》诗:“违离詎几时,风色变寒温。”
(2).指问候冷暖起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忽有客通名诣 瞻 ,寒温毕,聊谈名理。”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三折:“施礼罢,叙寒温。”《红楼梦》第一○五回:“众亲友也有认得 赵堂官 的,见他仰着脸不大理人,只拉着 贾政 的手笑着説了几句寒温的话。”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四一章:“﹝ 董士清 ﹞不自然地呲着牙,满口寒温:‘诸位冷不冷啊?辛苦啦!’”
(3).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或温性。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神农本经名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注引 宗奭 曰:“寒、热、温、凉,是药之性。” 鲁迅 《二心集·“好政府主义”》:“因为自三民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无论它性质的寒温如何,所开的究竟还是药名。”
"寒温"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气候冷暖的客观描述 作为自然现象描述时,"寒温"指气温的冷热交替状态。汉代《淮南子》有"审寒温以知岁"的记载,表明古代已关注气候周期性变化。
二、中医术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寒温"代表两种对立致病因素,《黄帝内经》提出"寒温不和,身必危"的病理观。这一概念构成中医八纲辨证基础,指导临床用药原则,如《伤寒论》确立的"寒者热之,温者清之"治疗法则。
三、古代社交礼仪用语 在礼仪语境中,"寒温"特指见面问候的固定句式。宋代《太平御览》记载"宾主为礼,必序寒温",反映古代士大夫交往的仪轨传统,该用法在明清小说中仍有延续。
该词义的历时演变体现出汉语词汇从自然观察到人文应用的扩展过程,其多义性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完整收录,不同语境下的释义差异可通过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证具体用例。
“寒温”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解释如下:
指自然界的冷暖
表示气温的寒冷与温暖。例如《晏子春秋》中提到“寒温之节”,即指调节温度的规律。
例句:匡耀求认为温室效应会导致北寒带南扩、寒温带南移(来自)。
问候起居的礼节
指人际交往中询问对方生活冷暖的客套话。如《红楼梦》中“众亲友……说了几句寒温的话”,即表达关切。
中医术语
描述中药的两种药性:“寒性”与“温性”。寒性药用于清热,温性药用于驱寒。
现代汉语中,“寒温”一词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领域(如中医),日常口语中更常用“冷暖”或直接表达问候。其造句示例如:“两人见面后,先叙了寒温,才切入正题”(来自)。
若需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中医理论扩展,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摆搭陂鄣并驰不奈常平长生殿常主螭头柱吹虀疵诟淡扫蛾眉踧口地力遏隐范人逢俉绋讴抚拭龟阴谷雨横堑鸿俦鹤侣闳肆晖采活形活现降文煎駡交牒借训进寿禁欲饥殍九终看玩坑堑藟散脸红筋涨莲花座俚语论律緑瓷民窑南革辟杀轻壒清心青籥热情奔放日晕沈范神行孙壻酥酡天魔外道吐懑违德微国文鼠巷尾街头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