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锋芒锐利。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重叠之冠,锋鋋之剑。”
(2).泛指武器。 前蜀 杜光庭 《中和周天醮词》:“草木藂林,尽化锋鋋之状。”
锋鋋是汉语中具有复合意象的词汇,由"锋"和"鋋"两个语素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锋"本指兵器的尖端锐利部分,《说文解字》载:"锋,兵耑也";"鋋"在《广韵》中解作"铁把短矛",特指古代一种柄部包铁的短柄武器。二字合称时,其核心含义包含三层:
兵器指代:指代矛、剑等短兵器的刃部,如《汉书·晁错传》"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鋋之地也"中"鋋"即作短矛解。
军事象征:引申为武装力量或军事威胁,如《后汉书·西羌传》载"今三郡未复,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李贤注引《说文》"鋋,小矛也",用以形容边疆战事。
修辞转义:在文学作品中常作比喻,既可形容语言尖锐犀利,如《文心雕龙·书记》"陆机自理,情周而巧;笺之为善者也",黄叔琳注"锋鋋骏利"指文辞锐利;又可喻指自然界的锐利形态,如明代《徐霞客游记》描写岩洞时用"石锋鋋若林立"。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典文献研究及诗词赏析领域。相关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卷第1303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09页。
“锋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结合相关解释为您梳理如下:
锋芒锐利
指兵器或工具的尖端极为锋利,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尖锐或攻击性特征。
例: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武器“锋鋋所向,敌莫能御”。
泛指武器
因“锋”与“鋋”均与兵器相关,组合后可代指所有兵器,如《后汉书》中“兵戈锋鋋”即指战争武器。
“锋鋋”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既可直接指代兵器,也可比喻言辞、笔锋的锐利。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语境理解。
如需更深入的古代用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
保身八校奔讣崩城边用布政使擦抹长髻赤朴冲力惮惮调钟豆丝反派風和日煗抚集赋里弓弹何待皇心火符劫掳金宝筋髓金鋜卷掳快言快语酷苛雷渊龙台辘轳刼緑醑芒芒蠓蠛尨杂木僵僵女倡排立弃智衢处曲塞人曹郎热秀柔功如若腮帮三元及第闪道商偃深秘饰羔势物私徒馊酸躺柜填榜投裔文敝香车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