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困学的意思、困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困学的解释

有所不通才学习。语出《论语·季氏》:“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困,谓有所不通。”后用以指刻苦学习。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 宋 朱熹 《困学》诗:“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 清 赵翼 《钱竹汀宫詹挽诗》:“直自深寧王叟后,又添困学析秋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困学”是一个古雅且富有哲理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人在遇到困难或困惑时,通过努力学习来寻求解决之道或提升自我。它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学习态度。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面拆解与基本含义:

    • 困: 本义指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限制无法摆脱。引申为困惑、疑难、窘迫、贫乏等状态。
    • 学: 指学习、求知、效法、觉悟。
    • 困学: 组合起来,字面意思是“在困境中学习”或“因困惑而学习”。它强调学习行为是在面临困难、感到困惑或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发生的。
  2. 深层内涵与哲学意蕴:

    • 化困境为动力: “困学”的核心精神在于将遇到的困难、困惑视为激发学习欲望和动力的契机。它不是被动承受困境,而是主动通过学习来寻求突破和解答。
    • 求知求解的过程: 指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来寻求答案、理解道理、掌握技能的过程。
    • 艰苦条件下的坚持: 也常指在物质条件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
    • 儒家修身之道: 该词蕴含着儒家“格物致知”、“学然后知不足”的思想。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困”)是求知的起点,通过努力学习(“学”)才能达到“知困然后能自强”的境界。它体现了“知耻近乎勇”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 经典出处与引用:

    • “困学”一词直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孔子将人的资质分为四等。“困而学之”指的是资质普通甚至较差的人,遇到困难、感到困惑之后,才去学习。虽然孔子认为这比“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要次一等,但远胜于“困而不学”,充分肯定了在困境中发奋学习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 后世儒家学者,如朱熹,在《朱子语类》等著作中也多次阐释“困学”的含义,强调“困”是促使人觉悟、发奋的关键。
  4. 词典释义参考:

    • 权威汉语词典对“困学”的释义通常紧扣其经典出处和哲学内涵:
      •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有所不通才学习”。指遇到困惑不解之处,然后学习。
      • 《辞海》:解释为“遇到困难然后学习”。
      • 《现代汉语词典》(虽更侧重现代用法,但对古语词也有收录):释义为“遇到困难然后学习”。

“困学”一词,源自《论语》,意指人在遇到困难、困惑或处于艰苦境地时,激发求知欲,通过努力学习来寻求解答、提升自我、突破困境。它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后天学习、强调自强不息、将逆境转化为求知动力的积极人生态度和修身理念。其核心在于“因困致学”、“学以解困”。

网络扩展解释

“困学”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可从词源、引申义及使用场景三个层面解析:

  1. 词源解析
    出自《论语·季氏》:“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何晏注解“困”为“有所不通”,即遇到困惑后才开始学习,属于被动但积极的学习态度。此处的“困”强调因困境触发学习行为,而非单纯的学习困难。

  2. 引申含义
    后世将“困学”引申为刻苦学习,尤其指在逆境中坚持求知。例如:

    • 唐代杜甫用“困学违从众”表达自己坚持独特治学路径;
    • 朱熹《困学》诗以“困学工夫岂易成”强调治学需克服艰难。
      这一演变使词义从被动转为主动,赋予其坚韧不拔的正面色彩。
  3. 现代用法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困学”简化为“学习困难”,但需注意这与古典含义存在差异。更准确的用法仍侧重描述刻苦学习的状态,如“困学精神”“困学勉行”等表达。

建议区分:若指学习困难,可用“学习困顿”;若强调逆境中坚持学习,则用“困学”更贴合其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叱稗子徧告边庭残杀车钱大江南北大质电雷蔸种恶衣恶食发噤梵城发颖该洽功効乖唇蜜舌挂钱顾盻浩浩荡荡活法豁怀监督柬埔寨阶阁畟畟急口进步人士酒几课子锟铻龙舫龙界隆平蟒缎马前泼水氓萌谋帅盘龙癖烹醢破日跷脚啓明轻惰寝容祈签让田容赦阮宗生赀厮舍四圣谛投杼之疑推挽苇桃微型卧底五箭憸利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