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nd] 站着
(1).立刻;即时。 唐 吕岩 《五言》诗之十:“耄年服一粒,立地变冲童。” 宋 杨万里 《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诗:“新晴户户有欢颜,晒茧摊丝立地乾。”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把歌辞和谱交给她,她说好得很,她们立地就练习。”
(2).站立着。 宋 无名氏 《步蟾宫》词:“夜深著緉小鞋儿,斜靠著屏风立地。”《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忽一日, 潘松 在门前立地。”
“立地”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指人或物体直立于地面,强调物理状态。例如“顶天立地”形容人形象高大或气概豪迈。在古文献中也有直接描述,如宋词“斜靠著屏风立地”(《步蟾宫》)。
表示动作的即时性,常见于成语或古汉语。典型例子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唐代吕岩诗句“立地变冲童”(《五言》)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在林业中特指“树木生长的具体环境”,如“立地条件不同影响树木生长”。
注意:部分现代引申义(如方法论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适用性。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专业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立地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表示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它由立和地两个字组成。
立的部首是立字底的立部,笔画数为五画;地的部首是土字底的土部,笔画数为六画。
立地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二十二》:“治国之仁者,立名立地立政立事立心。”意思是当一个人治理国家时,要想树立名声、确立地位、制定政策、处理事务并树立良好的心态。
立地的繁体字为「站地」,「站」的部首是立,「地」的部首是土。
古代汉字写法中,立地的写法略有不同。立字底部右边有一个点,地字上部的两个点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止」字形状。
1.这个商店因为立地优越而生意兴隆。
2.他在城市中立地很高,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立地牌(指示路线、方向的牌子)、立地成佛(即时出家托生佛地的修行法门)、立地自守(在某一地区或领域中坚守不动)。
近义词:位置、地点、方位。
反义词:迁移、搬迁、离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