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肉的意思、鼎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肉的解释

已经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礼记·少仪》:“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 郑玄 注:“鼎肉,谓牲体已解,可升於鼎。”《孟子·万章下》:“ 繆公 之於 子思 也,亟问,亟餽鼎肉。” 朱熹 集注:“鼎肉,熟肉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肉是汉语复合词,由“鼎”与“肉”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盛于鼎中用于祭祀或宴飨的肉食。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化背景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鼎(dǐng):

    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铜礼器,三足两耳,象征权力与地位。后引申为政权、显赫的象征。《说文解字》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来源:《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肉(ròu):

    指动物的肌肉组织,此处特指供食用的牲畜肉类。

  3. 鼎肉:

    字面指“鼎中所盛之肉”,特指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饮时,经鼎烹煮后分食的牲肉。其意义超越单纯食材,承载礼仪与等级内涵。


二、文化内涵与用途

  1. 祭祀礼仪:

    鼎肉是周代祭祀中的重要祭品。《周礼·天官》记载,祭祀需按等级使用不同规格的鼎(如天子九鼎),鼎内盛放牛、羊、豕等肉食,称为“太牢”或“少牢”。

    来源:《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宴飨分食:

    贵族宴席中,鼎肉烹煮后由专人(如“宰夫”)按身份分割,体现“分餐而食”的礼制。《仪礼·公食大夫礼》详述了鼎肉从烹煮到进献的流程。

    来源:《仪礼正义》(中华书局)

  3. 权力象征:

    鼎作为国家重器,鼎肉亦关联权力分配。《孟子·梁惠王下》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暗喻资源垄断,侧面反映鼎肉与阶级的关联。

    来源:《孟子译注》(杨伯峻注本)


三、引申与典故


四、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中,“鼎肉”一词已罕用,但作为历史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古代礼制。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

鼎肉:盛在鼎中的肉。亦特指享饪尚未切割的牲体。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鼎肉是古代礼制文化的物质载体,既指鼎内烹煮的牲肉,亦象征权力分配与等级秩序。其释义需依托《周礼》《仪礼》等典籍,方能完整理解其礼器属性与社会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鼎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 基本定义
    根据多个词典的解释,“鼎肉”指已经解割的牲肉,亦可泛指熟肉。古代祭祀或礼仪中,牲肉需经过宰杀、分解后置于鼎中烹煮,因此“鼎肉”既指处理过的生肉,也指烹熟后的肉食。

  2. 文献出处与注释

    • 《礼记·少仪》记载:“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 郑玄注:“鼎肉,谓牲体已解,可升于鼎。” 说明鼎肉是分解后可直接放入鼎中烹煮的肉。
    • 《孟子·万章下》提到鲁缪公多次向子思赠送“鼎肉”,朱熹集注解释为“熟肉”,表明此词在具体语境中可指代熟食。
  3. 延伸与现代用法
    古代鼎作为重要礼器,鼎肉多与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相关。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但在古籍阅读或历史研究中仍可能遇到,例如描述青铜鼎修复时,或引用古文场景。

总结来看,“鼎肉”反映了古代饮食与礼制结合的特点,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其指代生肉或熟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孟子》及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谙悉呗赞陛长秕稂秉钧沧热池鱼之虑初生之犊不畏虎从义郎毳褐刀镰瞪服额颅蕃卫肺气肿分北封笔絓累鹤髓化胥隳行鉴谅肩摩袂接家长礼短井渫莫食九皋处士哜喳击轧坷坎阑跚垒壁阵嘹呖离分另收脉礼猫儿窝农产品惬志绮缋清除青于蓝器许器宇轩昂全济桑麻搔痒十赉势路收泪谁肯水陆杂陈疏卤讼牍随班袒开透熟橡胶树相然香獐子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