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鼎中煮熟的菜肴。《楚辞·大招》:“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王逸 注:“臑,熟也。” 明 归有光 《冰崖草堂赋》:“厌鼎臑之盈望兮,志不去乎糟糠。”
鼎臑(dǐng nào)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鼎”指古代三足两耳的青铜烹煮器,象征权力或礼制;“臑”本义为牲畜前肢的筋肉,后引申为煮熟的肉食。两字组合后,“鼎臑”特指盛放于鼎中的熟肉祭品或宴飨食物,常见于古代祭祀与宴饮场景。
从构词结构看,《说文解字》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而《礼记·郊特牲》注疏中载“臑,熟肉也”,二者结合体现了古代礼制中“器与食相合”的文化内涵。汉代《盐铁论》中“鼎臑盈俎”的描述,进一步印证了该词与祭祀宴享的关联性。
现代汉语中,“鼎臑”多用于文献研究或历史文本解读,例如《周礼·天官》郑玄注引“鼎臑之实”即指祭祀时鼎内供奉的肉类祭品。其语义范畴严格限定于古代饮食礼制,未延伸至日常口语或其他引申义。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鼎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二、文献例证
三、使用特点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时参考。其读音需注意“臑”在此处读nào,而非其他语境中的ér或rú。
暴燥卑秩陈逊出乎预料匆忙爨薪打谩评跋倒屣相迎德惠德胜头廻凡境废兴浮谤负急夫离刚疏毁疾鹄鸣山将台郊赉积弊激磁解羽稽防积纪积敛局限巨纤劳苦良游利根历阶龙游曲沼露芽吕太后的筵席柰久泥足巨人碰撞偏孤乾打哄钱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前彦鳅鮆染缯深孚众望硕记同处同符合契脱脚外门望眼将穿无俚显昌香醋显旷宵分小君绡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