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溜秃卢的意思、提溜秃卢的详细解释
提溜秃卢的解释
形容眼珠转动。 明 无名氏 《僧尼共犯》第二折:“慌的他两头儿低羞篤速,諕的他两眼儿提溜秃卢。”
词语分解
- 提溜的解释 〈方〉∶垂手拿着手里提溜一条鱼详细解释手提;提拉。《醒世姻缘传》第六七回:“那 回回婆 从里头提溜着 艾前川 一领紫花布表月白綾吊边的一领羊皮袄子,丢给那觅 汉 。” 清 魏源 《筹漕篇下》:“﹝
- 卢的解释 卢 (盧) ú 饭器。 黑色:“卢弓一,卢矢百”。 古同“垆”,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墩子。 姓。 笔画数:; 部首:卜;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提溜秃卢"是一个具有鲜明方言特色的汉语词汇,主要通行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如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属于北方官话口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分析如下:
一、 基本含义与用法
- 形容物体圆滑、易滚动或滑溜的状态: 这是其最核心的含义。常用来描述小而圆、表面光滑、容易滚动或拿不稳的物体。
- 例句: "这玻璃球儿提溜秃卢的,差点从手里滑出去。"(形容玻璃球圆滑易脱手)
- 例句: "刚下过雨,地上提溜秃卢的,走路小心点。"(形容地面湿滑)
- 形容人油滑、不实在或办事不稳重: 由物体滑溜引申而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人圆滑世故、说话办事不牢靠、让人抓不住把柄或感觉不踏实。
- 例句: "那人说话办事提溜秃卢的,跟他打交道得多留个心眼儿。"(形容人油滑不实在)
- 形容动作灵活、迅速或悄无声息: 有时也用于形容动作轻快、敏捷或溜得快。
- 例句: "他身子一提溜秃卢就钻进了人群里,找不着了。"(形容动作灵活迅速)
二、 构词与语言特点
- 方言性质: "提溜秃卢"是典型的北方口语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较少出现在正式书面语中。
- 拟声兼状态形容词: 该词属于拟声兼状态形容词(或称"拟状词")。"提溜"本身有"提、拎"的动作义和形容"下垂、悬荡"的状态义(如"提溜着"),"秃卢"则模拟了圆滑物体滚动或滑动的声响和状态。两者结合,生动地描绘了物体圆滑、易动或人油滑的特质。
- 叠韵与音律: "提溜"(tī liu)和"秃卢"(tū lu)在发音上具有叠韵效果(韵母相近或相同),增强了词汇的口语感和形象性。
三、 权威来源参考
该词条释义主要依据权威汉语方言工具书及语言学研究成果:
- 来源: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出版,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方言词汇最完备的工具书之一,对"提溜秃卢"类方言状态词有详细收录和解释。
- 来源: 《北京话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 作为记录北京方言的权威词典,对"提溜秃卢"这类北京及周边地区常用口语词有明确释义。
- 来源: 语言学著作中对状态形容词(拟声拟态词)的研究 - 相关研究分析了如"提溜秃卢"、"滴里嘟噜"、"叽里咕噜"等词的构词特点和语义功能。
四、 总结
"提溜秃卢"是一个生动形象的北方方言口语词,核心义指物体圆滑、易滚动或滑溜的状态,并由此引申出形容人油滑不实在或动作灵活迅速的含义。其构词体现了汉语方言拟声拟态的特点,富有表现力。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虽有所下降,但仍活跃于特定方言区域的口语表达中。
网络扩展解释
“提溜秃卢”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用于形容眼珠转动的状态,常见于文学或口语表达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存在两种常见读音,分别为tí liū tū lú和dī liū tū lú(、6、7等)。两种读音均被不同来源认可,可能与方言或历史演变有关。
- 含义:形容眼珠快速转动、灵活或紧张时的神态()。
出处与例句
- 来源:最早见于明代无名氏的戏曲《僧尼共犯》第二折:
“慌的他两头儿低羞篤速,諕的他两眼儿提溜秃卢。”()
字词分解
- 提(dī/tí):此处读作“dī”,与“提防”同音,可能暗含警觉之意()。
- 溜(liū):有“滑动”之意,引申为眼珠的灵活转动()。
- 秃卢:拟声或叠韵词,增强动作的生动性。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 紧张或惊慌时:如受惊吓后眼珠不安转动。
- 机灵或狡黠时:如某人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的神态()。
权威性说明
该词在《汉语词典》及多个语言学平台(如查字典、汉典)均有收录,但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偏向方言或古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僧尼共犯》原文或方言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羲笔妙碧峭部居采油池子愁困穿复传看醇慤粗鄙待役黨舊到的达智德懋地隣短笺断绝佛头着粪扶疎概视宫闼恭孝孤凄害虫黄禾话雨惛俗箭竹机缚居里开玩笑睽阕流移娄公妙门糜煮旁边撇清青甲青节清淑求伸盛容时网顺风张帆随踵而至昙花一现炭盆天良梯飇铜钹同心苣王铎危惙武毅懈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