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诸侯蕃国。亦指其所辖治的区域。《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有睟睿蕃,爰履奠牧。” 李善 注:“诸侯得祀名山大川,故曰奠牧。”
奠牧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构词解析 "奠"的本义见于《说文解字》"置祭也",引申为设置、建立之意,如《尚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即指划定疆域。"牧"在《尔雅·释地》中释为"郊外谓之牧",原指放牧之地,后衍生出管理职能,如《周礼》记载"牧人掌牧六牲"。
二、历史语义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以九式均节财用……五曰奠牧之式",郑玄注疏称:"奠,定也;牧,畜养也。谓祭祀所用牲牢之数"。唐代贾公彦进一步疏解:"奠牧谓在牧畜养,拟供祭祀",特指为祭祀活动而建立的牲畜养殖制度。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仅存于研究先秦典章制度的专业文献。其概念可对应现代畜牧业管理制度中的"祭祀性畜牧"专项,但需注意古今制度差异。
“奠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侧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诸侯蕃国及其辖区
该词源自《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李善注释提到“诸侯得祀名山大川,故曰奠牧”。核心含义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及其治理的区域,常用于描述分封制度下的地方政权。
字义分解
该词属于冷僻古语,现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如需引用古籍,建议结合上下文确认具体指向,避免混淆。
把棍百日粮比耦碧罂才能彻止绌陟慈蔼殚洽打小尖地浆兜取凡碌丰有俯鉴浮藻贵邦国议海潮孩弄汉皋化粪池会试祸近池鱼角膜蕉衣交赞浃洽解何近途鸡犬桑麻掘尾魁封苦心孤诣覼琐密处瞑瞑内命霈宥品节欠债球楼绮云去危就安人存政举入井望天乳娘三左深辜时儁守戍手足饕诐天诛通照怢慄图维为时过早沃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