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货币制度的一种变通措施。从一缗中抽除若干钱仍作一缗计算,以此弥补国家的财用不足。一缗即一贯,足数是千钱。陌,指百钱。从缗推算至百,百钱中抽除若干仍作百钱计算,叫“垫陌”,又称“除陌”。《新唐书·食货志四》:“经费屈竭, 皇甫鎛 建议,内外用钱每緡垫二十外,復抽五十送度支以赡军……寻以用钱垫陌不一,詔从俗所宜,内外给用,每緡垫八十。” 宋 程大昌 《考古编·缗钱省陌》:“ 元和 十二年,民间垫陌有至七十者。”按,垫陌的实际数,各时期不同。如 元庆 元年九月敕,以九百二十文为一贯,每陌合九十二文。 天祐 二年四月敕,以八百五十文为一贯,每陌合八十五文。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泉货》。
"垫陌"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与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相关,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构成
组合含义:指在货币流通中补足缺额或调整兑换比例的行为。
历史语境中的定义
“垫陌”特指唐宋时期的一种货币现象:官府或民间在支付时,因钱币短缺或成色不足,需在名义面值(如1000文)中扣除一定比例(如垫除50文),实际仅支付950文,但仍按1000文记账。此做法亦称“除陌”或“短陌”,与之相反的“足陌”则指全额支付。
《汉语大词典》
明确记载:“垫陌,唐代货币流通中的一种折算方式。以不足百钱之数作百钱使用。”
(参见:《汉语大词典》第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辞源》
释义:“垫陌,即除陌。旧时货币支付,以不足百钱作百钱称垫陌。”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中国钱币大辞典》
详述:“唐代‘垫陌制’是应对‘钱荒’的变通手段。如贞元年间市场通行‘垫二十陌’,即每贯钱(1000文)实付980文,扣除20文为税。”
(参见:《中国钱币大辞典·唐五代编》,中华书局)
虽“垫陌”一词已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其逻辑仍可见于金融概念:
综合来源:
以上释义整合自《汉语大词典》《辞源》《中国钱币大辞典》及《宋史·食货志》等权威文献,未提供链接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电子资源。如需进一步查证,建议参考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纸质或数据库版本(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垫陌”是唐代货币制度中的一项变通措施,主要用于弥补国家财政不足。以下为详细解释:
“垫陌”又称“除陌”,指在货币流通时,官方从一缗(即一贯,足数为1000文)中抽除若干钱,但仍按原数额计算使用。例如:一贯钱实际支付时可能只给920文,但账面上仍计为1000文,以此缓解财政压力。
单位计算
历史背景
此措施虽短期内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导致民间交易混乱,甚至出现“用钱垫陌不一”的现象,朝廷不得不“诏从俗所宜”以平息矛盾。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垫陌”解释为“填补道路坑洼以辅助他人”,此意与历史文献中的经济术语无直接关联,可能为词义演变或误植,需结合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货币制度,可参考《新唐书·食货志》等史料。
阿丘板角辨尝岑立场商谗说朝彩辍功出滞淹稻草翻衾倒枕菲诚沸滚風珂疯人院粪墙感深肺腑干象辇鬼狐尤古茂浩溔黑小豆涸滞鸿水轰响虹旃皇恩贿嘱瑚琏溷渎货驳交遘筋力巨唐亢热可待勑诫类群凉糕粱糗炼蜜流愬绿营緑帽儿谋养袍茧启扃饶人三百六十节三尊韶鲜沈儁施散素门田地体望推美无预相欢闲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