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宂吏的意思、宂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宂吏的解释

(1).无固定职事的官吏。《周礼·地官·槀人》“掌共外内朝宂食者之食” 唐 贾公彦 疏:“宂,散也。外内朝上直诸吏谓之宂吏,亦曰散吏。”

(2).多余无用的官吏。 唐 符载 《夏日卢大夫席送敬侍御之南海序》:“二年春,皇帝以易简之道大黜冗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宂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多余的、闲散的官吏。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宂 (rǒng):
    • 本义为“闲散、多余”。《说文解字》释为“散也”,引申为“多余、闲散、繁杂”。
    • 在现代汉语中,“宂”通常写作“冗”,是“冗”的异体字或古字。其核心含义指多余的、不必要的、繁杂的。
  2. 吏 (lì):
    • 本义指“官员”,特指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办事人员或小官,区别于有品级的高级官员(官)。
    • 泛指在官府中办理具体事务的人员。

二、词义解释

三、历史背景与使用 “宂吏”一词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中常见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历代王朝常进行“裁汰冗员”的改革,目的就是精简机构,减少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这个词多见于历史文献、政论文章或批判官僚主义的语境中。

四、现代理解 在现代语境下,“宂吏”可理解为:

权威参考来源:

“宂吏”指古代官府中多余的、闲散的、不承担要务的低级官吏,是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体现。其核心含义在于“宂”(冗)所表达的多余、闲散之意与“吏”所代表的低级公务人员身份的结合。该词带有一定的历史色彩和批判意味。

网络扩展解释

“宂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rǒng l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无固定职事的官吏
    指在官府中没有明确职责或临时任职的官吏。例如唐代贾公彦在《周礼》疏注中提到:“外内朝上直诸吏谓之宂吏,亦曰散吏”。

  2. 多余无用的官吏
    强调官吏数量冗余或能力不足,需精简整顿。如唐代符载《夏日卢大夫席送敬侍御之南海序》中记载:“皇帝以易简之道大黜冗吏”。


补充说明:

建议参考权威字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北泉边笳鼻息如雷参墟城大齿记麤诞催归粗诵大太爷订亲敌拟放颠放散发石忿忿妇姑勃溪腹面妇职干颤关怀备至贵酋珪玉归舟汗牛充栋缓步当车偟偟灰粪忽其进号金荷叶金掌客单灵运屐隆敦论辜漫胡明珠暗投悯贫迷殢辗然僄声匹马只轮瓶簪贫空千金一笑挈领提纲轻嫚秦书八体睿虑毵娑少翁太阴炼形逃佚调皮话同义五月小迟习练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