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败覆灭。《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 孔 传:“汝无指意,告我 殷 邦,颠陨隮坠,如之何其救之。” 唐 白居易 《补逸书》:“神怒亟民叛,而不颠隮者,匪我攸闻。” 清 冯桂芬 《光禄大夫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恭潘公墓志铭》:“厥惟我国家太和元气絪緼磅礴之既久,蔚为人瑞,委祉於公,亦惟公鉅人长德,为足以逢将而承迓之,俾无颠隮。”
(2).困顿挫折。 宋 王安石 《辞使相第三表》:“末学短能,固知易竭,要官重任,终惧颠隮。”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序:“予危急中,随行四人,皆负而逃。外既颠隮,内又饥困。”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民之颠隮,俾圣康之,復俾贤臣,佐而襄之。”
(3).跌落;坠落。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徐行信足力,未畏成颠隮。”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 洞微 与弟子 吕泽 辈,沿壁作栈道,以通往来。人以栈木易朽,虑有颠隮之患。”
“颠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diān jī,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衰败覆灭
指事物由盛转衰或彻底崩塌的状态。例如《尚书·微子》中“今尔无指,告予颠隮”,孔传解释为商朝“颠陨隮坠”的危机。唐代白居易《补逸书》也以“神怒亟民叛,而不颠隮者”暗喻政权动荡。
困顿挫折
形容个人或群体遭遇的艰难处境。如宋代王安石在《辞使相第三表》中以“要官重任,终惧颠隮”表达对官职压力的忧虑,体现词义从国家命运向个人境遇的延伸。
跌落;坠落
本义为物理层面的下落,后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失势或堕落。清代冯桂芬的墓志铭中“俾无颠隮”即用此意,强调避免衰败。
使用提示:该词多用于文言或学术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见,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补逸书》等古籍原文。
挨饿受冻爱敬白兔赤乌保护人杯行避诣步櫩赤奋若除服丛泊寸兵撮口大渍电唱机掉头梵众干济观灯贯狱古皇海西见老急处从宽嗟矜救治军便服隽辅客寝空生孔殷口熟款实玲琅没做奈何处蒙冒命籙配隶千里酒青马秦牢亲闱琼书渠伊钱柔泽闪霍霍升平世务瘦恹恹淘浚田巴恬不知愧田壄通狎乡董享年乡试纤巨小单于下月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