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荒之年。《周礼·春官·大司乐》:“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 郑玄 注:“凶,凶年也。” 贾公彦 疏:“大凶,则《曲礼》云‘岁凶,年穀不登’是也。”《管子·八观》:“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凶。小凶三年而大凶。” 尹知章 注:“比三年不熟,故曰大凶也。”
(2).凶祸,谓死灭。《国语·越语下》:“天节不远,五年復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 韦昭 注:“大凶,谓死灭。”
“大凶”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来源于古代典籍和民间文化。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大凶”指代极其不吉利的预兆或情况,通常与重大灾难、不幸事件或极端困境相关。例如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战争惨烈、自然灾害等严重后果。
大荒之年(饥荒)
指农作物严重歉收的灾荒年份。如《周礼·春官·大司乐》提到“大凶”与“大札”(瘟疫)并列,属于国家重大忧患。此外,《管子·八观》将粮食减产三分之一定义为“小凶”,连续三年则为“大凶”。
凶祸与死灭
古语中“大凶”也指致命的灾祸或死亡。例如《国语·越语下》用“大凶”形容战乱中的灭顶之灾。
在民间文化中,“大凶”常被用于形容个人遭遇的极端不祥征兆,例如占卜结果、出行忌讳等。比如传统习俗中,若某日出现异常现象(如乌鸦啼叫),可能被视作“大凶之日”,提醒人们谨慎行事。
作为成语,“大凶”强调事态的严重性和不可逆转性,常与“大吉”形成对比。例如“大凶之兆”“逢凶化吉”等表达,均体现出对极端境遇的警示或化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周礼》《管子》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2来源)。
标鉴车赋船到桥门自会直错立单至灯台堤塞防止核扩散条约分门别类抚台豪子黄埔军官学校护工贱咧咧家私节调嫉恶若仇精妙开端揽总磊落不羁两头和番令史流诳吕渭名表郎官密荫墨池记摹肖年轮沛公蓬蓬勃勃品茗诮累硗崅恰限绮寮衾枕之乐穷穷启右阒阒瑞昌入律三竿上帝上馆圣宸霜蓬术知宿愆踏垫苔发天年通诰通知书土谷祠卫符武德香甜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