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ok in astonishment;stare at each other in terror] 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众人大惊,相顾失色
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 江 南雅自怯,独幸北军以为援,及闻 涓 ( 王涓 )败,相顾失色。”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神宗 晚年……欲召 司马君实 用之。时 王禹玉 、 蔡持正 并在相位,相顾失色。” 张鼎承 等《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后一种支部的领导成分多系中农,对一九三五年的惊涛骇浪,他们是相顾失色。”
“相顾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xiāng gù shī sè,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人与人相互对视时因惊恐、震惊而脸色大变,形容多人共同表现出惊慌失措的状态。
结构:连动式成语;感情色彩:含贬义,多用于负面情境。
最早出自《旧五代史·周书·段希尧传》中的记载:“使于吴越,及乘舟泛海,风涛暴起,楫师仆从,皆相顾失色。”
描述的是乘船遭遇风浪时,众人因恐惧而面面相觑、脸色骤变的场景。
可译为“look in astonishment” 或“stare at each other in terror”。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参考《旧五代史》或成语词典。
《相顾失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较之下显得相形见绌,失去了光彩和色彩,形容被比较者的差距非常明显。
《相顾失色》包含三个汉字,其中:
- “相” ,部首是“目” ,总笔画数为9。
- “顾” ,部首是“页” ,总笔画数为11。
- “失” ,部首是“大” ,总笔画数为5。
《相顾失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古谚海》中,后来被广泛使用。
繁体字为《相顧失色》。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在《相顾失色》这个成语中,字形变化不大。
他们在音乐比赛中相顾失色,明显被对手压倒。
- 相形见绌
- 失去光彩
- 被比较者
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