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词牌名。以咏捣练而得名。一名《捣练子令》。因 南唐 冯延巳 词,起结有“深院静”及“数声和月到帘櫳”句,更名《深院月》。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又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参阅《词谱》卷一。
(2).曲牌名。即《胡捣练》。南北曲均有。均属“双调”。南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单调相同,用作引子。北曲与词牌不同,而与词牌《生查子》半阕相近,《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为即《生查子》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中者,非。
《捣练子》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词牌名,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起源:该词牌最初以描写捣练(古代妇女捶打丝帛的劳作)为主题得名。南唐冯延巳因词中“深院静”“数声和月到帘栊”等句,将其更名为《深院月》。
词体结构:
主题特征:多表现闺怨、征人思妇之情。如贺铸《捣练子》组词,通过“砧面莹,杵声齐”描写捣衣场景,寄托对戍边亲人的思念。
格律示例(以单调体为例):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戏曲中,《捣练子》演变为南北曲共用的曲牌,南曲保留词牌单调体格式作引子,北曲则另有变化。
“捣练”本指捶打煮过的丝帛使其柔软,唐代张继诗句“谁家捣练孤城暮”即描绘此场景,后逐渐演化为诗词意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