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讳的意思、抵讳的详细解释
抵讳的解释
隐瞒;抵赖。《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先见判官,詰其所犯。 彦先 抵讳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事蹟甚明,尚敢抵讳。” 明 陆粲 《庚巳编·临江狐》:“其人初抵讳,因请主覆视记识,曾无亏漏。”《明史·阉党传·刘宇》:“帝密遣锦百户 邵琪 往察, 宇 厚赂 琪 ,为之抵讳。”
词语分解
- 抵的解释 抵 ǐ 挡,拒,用力对撑着:抵挡。抵制。抵抗。抵赖。 顶撞,冲突,矛盾:抵触。 代替,相当,顶替:抵押。抵偿。抵充。抵还(俷 )。 到达:抵京。抵临。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讳的解释 讳 (諱) ì 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讳言。讳匿。讳饰。忌讳。隐讳。直言不讳。讳疾忌医。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名讳。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抵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抵讳”指隐瞒或抵赖,常用于描述对事实、错误或罪行的否认行为。该词由“抵”(抗拒)和“讳”(避忌)组合而成,强调通过抗拒态度掩盖真相。
二、字义分解
- 抵:本义为支撑、抵抗,引申为“抗拒、否认”;
- 讳:原指避忌隐讳,后扩展为“隐瞒、掩饰”。
三、文献用例
- 《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彦先抵讳之。”
- 元·刘壎《隐居通议》:“事迹甚明,尚敢抵讳。”
- 明·陆粲《庚巳编》:“其人初抵讳,因请主覆视记识。”
(以上例句均体现对事实的否认)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抵赖、隐讳、狡辩
- 反义词:坦白、承认、供认
五、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法律、历史文本中描述推诿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抵讳(dǐ huì)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抵制、反对或拒绝接受某种事物或观点。
拆分部首和笔画:抵讳的部首是手(扌),总共有12个笔画。
来源:抵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韩安国传》中,用来形容人们对同一性质名词的不同群体的态度不一致。后来逐渐扩展为一种反对和拒绝的含义。
繁体:抵讳在繁体字中保持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抵讳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差异。
例句:他对这项提议抵讳已久,坚决不同意参与。
组词:抵制、抵触、抵押、抵偿。
近义词:拒绝、排斥、反对、抗议。
反义词:接受、赞同、支持、认同。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