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酒令用的筹子之一种。也有用作赌6*博的。筹上规定背出某人某首诗,或指出筹上诗句的作者、或指出诗句的缺字、或照规定的韵即席成诗等等。能者胜,不能者罚。 宋 辛弃疾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词:“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元 戴表元 《客楼东冬夜会合诗序》:“夜聿云半,诗筹再探,羣篇告成,厥有序引。”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诗筹汉语 快速查询。
诗筹是古代文人雅集时用以规范诗歌创作的游戏器具,通常由竹、木或象牙制成签状,刻写与诗歌相关的题目、韵脚、时限等要求。参与者抽筹后需依规即兴赋诗,兼具文学竞技与娱乐功能。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阐释:
指刻有诗题、韵部等规则的签筹,属于“酒令器具”的子类。《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文人饮酒赋诗时,用以限定题目、诗韵的竹筹。”其形制多为细长签牌,常收纳于专用筒匣中,在诗社、宴饮场合使用。
诗筹作为物质载体,折射出中国古代“诗酒风流”的文化传统。其使用盛行于唐宋至明清时期,关联着曲水流觞、文会结社等文人活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象牙诗筹(图录编号:故00147218)可见实物形制,印证此类器具在士大夫阶层中的普及性(详见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32852)。
权威参考
词义解析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第7册第1013页;历史用例参见曹雪芹《红楼梦》第38回“藕香榭咏菊”;实物考据源自故宫博物院公开藏品数据。
“诗筹”是古代用于行酒令或娱乐活动的工具,兼具文学游戏与社交功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诗筹是行酒令时使用的筹子(竹木或象牙制的小签)的一种。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诗词相关的挑战活跃气氛,参与者需根据筹上规定完成任务,如背诵指定诗句、识别诗句作者、补全诗句缺字,或即兴创作符合特定韵脚的诗等。
规则与奖惩
参与者需完成筹上标注的任务,成功者可免除饮酒或获得奖励,失败者则需罚酒或接受其他处罚。例如,宋代辛弃疾在《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中提到“酒令诗筹”,侧面印证了其作为文人雅集助兴工具的存在。
延伸用途
部分史料提到诗筹曾被用作赌博工具,但此类用途并非主流,更多记载仍集中于酒令场景。其设计融合了文学素养与随机性,考验参与者的诗词储备和临场反应能力。
历史背景
诗筹盛行于唐宋时期,尤其在文人聚会中流行。元代戴表元《客楼东冬夜会合诗序》中“诗筹再探”的描述,进一步说明其作为诗词交流媒介的文化意义。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及宋代诗词注解。
谙熟不到头沧津策高足超世触藩出猎澹味滇缅公路典牧署钉盘星二湖藩屏腹悲覆荡附赖负时腹心之患勾屚恒旸晖声狐丘首减笔字建绒交待教学计划贾憎浸使金鋄进幸急拍繁絃鸡犬皆仙开口见胆雷嗔电怒林阻陋素帽儿光每事问蔑视名次木钉内乱涅齿丕显轻毕球头柔蔓三盆手三折笔搔搔善性深士宿昔田业通讯録通综位着我醉欲眠相君些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