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行浅薄。《易·繫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礼记·祭统》:“其德薄者,其志轻。” 唐 韩愈 《鳄鱼文》:“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 江 汉 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 楚 越 。”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俾知夫小子 修 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清 吴定 《答鲍生桂星书》:“乡者僕方穉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 洛 、 闽 、 鲁 、 邹 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
"德薄"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本释义
"德薄"指德行浅薄、修养不足,形容人的品德或能力不够深厚,难以承担重任或福报。该词由"德"(道德、品行)与"薄"(浅薄、微弱)组合而成,属形容词性,多用于自谦或客观评价。例如: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出自《周易·系辞下》)
二、字源与结构分析
三、典籍用例与引申义
古人常用"德薄"表示谦逊,如《汉书·武帝纪》载诏书:"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
佛教典籍强调"德薄"则福报浅,如《法苑珠林》卷六:"德薄者,虽逢善缘,福亦不厚。"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批评德行不足或能力欠缺,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朱子治家格言》)。
四、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部分古籍原书无网络链接,来源仅标注文献名称;在线资源采用国内可访问的权威学术平台。)
“德薄”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人的德行浅薄、品德修养不足。以下是详细解释:
“德薄”字面意为德行浅薄,常指一个人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或行为不正派。其核心含义与“厚德”相对,强调道德层面的欠缺。
品行批评
多用于批评道德修养不足、不守信用或行为有失规范的人。例如《易·系辞下》提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暗示德行不足却居高位可能招致祸患。
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古代典籍如《礼记·祭统》提到“其德薄者,其志轻”,韩愈《鳄鱼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等文献也多次引用该词,强调道德根基的重要性。
“德薄”最早见于《周易》,后成为儒家经典中的常用批判性词汇,如宋代欧阳修自谦“德薄能鲜”以表谦逊。
百牛百事可乐布幕操神蟾蜍魄叉鱼冲虚蹰踟辞布崔白雕剿对比效应封胡遏末负天府帖格蚤过幸豗隤镬釜健啖蒹葭伊人蛟浪娇鸾雏凤津涉激涌课蒙苦口婆心劳燕连鐖龙门笔楼兰卤质密布靡有孑遗南冠客泥马牝户贫约签名切肤情踪凄凄惶惶杞宋无徵鳅海凄屑热照哨箭烧劫梢人折短生忌牲饩琐牕誊造网辟鋈铣显谋西部片邪臣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