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窃取国家权力。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命名禁字》:“本朝 正德 初, 刘瑾 盗柄时,亦矫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明史·孙居相传》:“﹝ 天啟 ﹞四年春,召拜兵部右侍郎。其冬, 魏忠贤 盗柄,復引疾归。”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所谓强者,强於盗柄,强於饰罪。” 梁启超 《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君之与国,截然两途,宫中府中,不同一体……外戚横恣、宦寺盗柄之祸,何从生焉?”
“盗柄”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盗柄”由“盗”(偷窃)和“柄”(权柄)组合而成,字面意思是窃取权力或篡夺职位,通常指通过非法手段夺取国家或组织的重要职权。
二、详细释义与使用场景
核心内涵
强调以不正当方式获取权力,常用于描述政治斗争或权谋行为。例如古代权臣、宦官等通过阴谋手段控制朝政,如明代魏忠贤“盗柄”干预朝纲的史实。
历史背景
该词多见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如《明史》记载孙居相因魏忠贤“盗柄”而辞官,清代侯方域也以此批判权力腐败现象。
三、例句参考
四、相关成语
与“窃国大盗”“篡位夺权”等词语含义相近,均指向非法的权力侵占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明史》或《野获编补遗》等史料原文。
《盗柄》是一个成語,意指偷换主意,背叛原本的志向或信念。盗指偷窃、窃取,柄指武器的柄,引申为权力、地位或支持者的代表。这个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应该忠诚的一方,选择另外一方的行为。
《盗柄》这个成語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盗部和柄部。盗部作为左部,柄部作为右部。盗部的拼写是:皿,在这个成語中扮演语义作用,代表“偷窃”。柄的拼写是:木,代表“武器柄”。整个词共有11个笔画。
《盗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成公十四年》:“泉涓既成,又患丧柄于秦。”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国君为秦国所陷害,被剥夺了武器,即失去了权力和统治地位。
《盗柄》的繁体字写法为:盜柄。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差异。《盗柄》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盗部的写法为:盜,柄部的写法为:掌。
他真是一个盗柄之徒,一直假装支持我们,却在关键时刻投敌。
- 盗贼
- 盗窃
- 柄杖
- 柄刀
- 背信弃义
- 叛徒
- 叛逆
- 出卖
- 忠诚
- 坚定
- 正直
- 笃信
岸谷包打天下碧鲈抄撮创举代位继承坻穨东父短算督迫贰适法钵发茎飞蛾佛幌负蝂桴粥寒地韩蜨好赐赫赫扬扬红色环草魂不守舍奸隐笳箫疾马净院僦雇决平坎陷两川梨子沦湮帽套密报民膏民脂秘异南斗凄薄气刚情窦初开轻重倒置憩止忍痛割爱入品三谏觞絃伸头探脑试剑睡顿厮并跳白退丁屯合稳拿小毛希贵吸溜疎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