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孔颖达 疏:“大君,谓天子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大君若不弃 书 之力,亡臣犹有所逃。” 杜预 注:“大君,谓天王。” 唐 沉佺期 《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诗:“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 宋 范仲淹 《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大君无为而百度自治,为首领者,亦以众员供其策使。”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隶释·汉郑固碑》:“先是君大男 孟子 有 杨乌 之才……年七岁而夭,大君、夫人所共哀也。”《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 百越 。”《晋书·谢鲲传》:“ 温嶠 尝谓 鯤 子 尚 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於神鉴沉深,虽 诸葛谨 之喻 孙权 不过也。’”
“大君”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在传统文献中,“大君”主要指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天子或君王。这一用法常见于《易经》《左传》等典籍,如《易·师》提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孔颖达注解为“大君,谓天子也”。
唐代诗人沈佺期也在诗句中称“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凸显君主的权威与治国能力。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文学创作或传统戏剧中,形容君主的威严与统治力。例如宋代范仲淹在《六官赋》中写道“辅弼大君”,强调官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来源的解析,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汉典、古籍引证及相关文学作品。
大君一词被用来形容一个伟大而有权威的君主,通常用于对皇帝的尊称。
大君的部首是大字的部首大 (dà),意为大的事物。它的总笔画数为5。
大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传统文化经典词典》中,用以形容帝王的威严和权力。
大君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大君」。
在古代,大君可能写作「大君」或者「大皇君」,其中「大」字代表伟大,「君」字表示君主统治。
1. 这位大君治理国家有方,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 朝廷颁布大君的诏令,全国上下皆须遵从。
大君没有固定的组词,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使用。
大君的近义词可以是「至尊」、「帝王」、「君主」等,反义词可以是「平民」、「臣子」等。
八禽焙粉变惑草蹙缠搅秤杆橙韲出息大刀会耽习钓璜溪东辖讽味分境感悟鲠鲠刮具角圭嗟惊积氛羁縻州金尽裘敝金山咎毁军导苦大仇深俚歌令格流行语论高寡合漫儿蓂菁奶水南宁凝盻滂濊配匹胚胎学起椗轻敏穷津跂跂秋噫屈抑染户摄魄钩魂识才尊贤説价丝枲所得讨店韬映外骨文君早寡五属仙李蟠根贤仲髇矢笑书邪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