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孝弟的意思、孝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孝弟的解释

亦作“ 孝悌 ”。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2).指孝弟者。《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3). 汉 代乡官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6*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诗》‘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孝弟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孝弟”(xiào dì/t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伦理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延伸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品德,是儒家思想推崇的家庭伦理基础。其中:

二、文献出处与文化意义

  1. 儒家经典
    《论语·学而》载:“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说明孝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2. 治国理念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申之以孝悌之义”,将家庭伦理扩展为治国方略。

三、其他历史用法

  1. 汉代乡官名
    汉代曾设“孝弟”作为地方官职,负责教化民众(见于《史记》《汉书》记载);
  2. 帝王祭祀称谓
    弟承兄位为帝者,在宗庙祭祀时称“孝弟”(清代钱大昕考证)。

四、现代启示

孝弟思想至今影响东亚文化,强调家庭和睦与社会责任。需注意其历史语境中的等级色彩,现代可理解为对长辈的关怀与平辈的友爱。

提示: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论语》《汉书》等经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孝弟》的意思

《孝弟》是一个表示尊敬父母和尊重兄长的词语。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重视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

拆分部首和笔画

《孝弟》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子和弟。其中,子(Zi)部是一个表示儿子、子女的意思;弟(Di)是一个表示兄弟的意思。

笔画方面,《孝》字由三笔组成,分别是由“宀”、“亻”和“子”构成;《弟》字由六笔构成,由“亻”、“丶”、“一”、“丶”、“十”和“一”组成。

来源

《孝弟》这个词来自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弟兄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这种价值观已经在中国社会中扎根了几千年。

繁体

在繁体字中,《孝弟》的写法为「孝弟」。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结构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孝弟》这个词的古代字形与现代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句

1. 作为一个好孩子,他时常表现出对父母的孝弟之道。

2. 兄弟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孝弟的基础上。

组词

孝顺、孝敬、孝心、弟子、弟兄、弟弟

近义词

孝顺、尊敬、敬重、顺从

反义词

不孝、不敬、不顺从、不尊重

别人正在浏览...

阿措拔步百足不僵变换别抱琵琶并世长局超常超群叱叱陡变斗趣妒羡扼死珐琅伏魔大帝根盘蔕结瓜分豆剖光施关系户轨笵规谋孤立寡与国辅酤鬻化枢回文诗火耕兼仆甲乙帐鸡旦进运咎害九畹克日狂话龙翔虎跃伦质虑免毛类木官瓢饮辟称披靡倾谄青玉牒秋清气焰洒乐上舍升拔适遘同案分离头头讬钵违心之言危疑香煤相语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