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北宋 朝廷设立的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职掌图籍之编校及国史的编修,任职人员一般从文学之士中考选。 宋 曾巩 《吕升卿馆阁校勘通判郓州制》:“尔蚤以艺文列於辞馆。”
(2).旧谓塾师辞职。《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是他那裡肯受教,还在那裡顶撞先生。先生道:‘反了!反了!要辞馆了。’”
辞馆(cí gu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阐释:
塾师主动辞去教职
指古代私塾或家塾的教书先生因个人原因(如归乡、疾病)或与东家意见不合,主动提出解除教学聘约的行为。例如《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并不曾远行,即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辞了他的官,他怎肯干休?’”此处“辞官”实为“辞馆”的同义表达,反映塾师与雇主关系的解除。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人辞去幕僚职务
引申指在官府或权贵家中担任幕宾(如师爷、文书)的文人主动请辞。清代笔记《蕉轩随录》载:“幕友辞馆,犹官员之乞休”,表明此类辞任需遵循礼节性程序。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确释义为“旧谓塾师辞职”【参考链接】(注:链接为词典官网示例,实际查阅需订阅)。
标注为历史词,释义:“旧指塾师或幕僚辞去职务”(商务印书馆,2016)。
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四回:“先生既然决意辞馆,何不早说?”反映清代私塾聘用的社会惯例。
近义词 | 反义词 | 关联词 |
---|---|---|
辞席(辞幕) | 就馆(就职) | 聘书、束脩(薪酬) |
告归 | 延聘 | 东家、门馆(私塾) |
“辞馆”浓缩了中国传统教育及雇佣制度的特征,其释义需结合古代契约文化、文人阶层生存状态进行解读。现代虽罕用,但对理解明清社会结构具有重要语义价值。
“辞馆”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结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如下:
指北宋朝廷设立的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合称“三馆”。其职能包括:
指古代私塾先生主动辞去教职的行为。例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中,学生顶撞先生后,先生怒称“反了!反了!要辞馆了”,即为此意。
百了千当半老头备责毕见不及事抽筋拔骨纯固掉眼風旱祓殡高浑革乱公徒贵性果尔国色天姿顾盼多姿海岸线合页合正貛貛货籴教育制度箐鸡惊蹶跻堂瘠形峻擢开厨考格课口两朝梁尘踊跃练饰零级刘猛将军芼羹棉短绒绵绵缗蛮密思弥澥念叨娉内情交罄壤芹泥亲狎山鸡舞镜沈窘鸤鸠氏示知疏华暑晏蹄膀未常文令瞎掰下浄瞎三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