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色的丝;白丝。《吕氏春秋·情6*欲》:“ 墨子 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三四:“白羽素丝,随其所染。” 唐 骆宾王 《帝京篇》:“黄金销鑠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2).“素丝羔羊”之省。用作对清廉者的誉辞。 宋 曾巩 《策问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丝之节,正直之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桂文襄受赂》:“旧传 桂见山 有素丝之节,谬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参见“ 素丝羔羊 ”。
(3).比喻白发。 唐 李贺 《咏怀》之二:“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素丝汉语 快速查询。
“素丝”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未经染色的原色丝线或白色丝线。这一含义常被用作比喻,强调事物的原始状态或可塑性。例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墨子见人染素丝而感叹环境对人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唐代骆宾王在《帝京篇》中也提到“黄金销铄素丝变”,以素丝变化暗喻世态炎凉。
源自《诗经·召南·羔羊》,原指羔羊皮与白丝线缝制的服饰,后引申为对清廉正直者的赞誉。宋代曾巩在《策问二》中以此批评官员缺乏清廉节操。
以素丝的洁白比喻头发斑白。如唐代李贺《咏怀》中的“惊霜落素丝”,通过“素丝”形象化地描绘了白发突生的情景。
“素丝”一词兼具具体与抽象意义,既指实物(丝线、白发),也承载文化象征(清廉、可塑性),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吕氏春秋》等典籍。
《素丝》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细软而柔滑的丝绸。在中国古代,素丝常常被用于制作贵族服饰和面料。
《素丝》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纟)和糸。其中,⺾是纟字旁,表示与纺织品相关;糸是表示线、纱的意思。
《素丝》共有8画。
《素丝》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本用来指代未经染色或加工的丝绸。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代某种特定的丝绸品种。
在繁体字中,「素」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而「丝」的写法为「絲」。
在古代,「素丝」这个词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在《尔雅》一书中,「丝」的古字写作「糹」,而「素」则写作「素白」。不同的古代文献和文化背景下,汉字的写法会有一定的变化。
1. 她穿着一身素丝绸裙,显得格外典雅。
2. 这条素丝是我最喜欢的一款,轻盈而又舒适。
3. 她用素丝制作的围巾给自己增添了一份温暖和时尚。
1. 素雅:指简单而不华丽,朴质而又典雅。
2. 丝绸:泛指由蚕丝等纺织的细薄柔软的纤维制成的织物。
3. 绸缎:一种由丝绸织成的有光泽的面料。
有关《素丝》的反义词,由于其含义较为特定,没有一个明确的反义词。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相对的概念,例如「彩丝」或「染丝」,表示染色或加工过的丝绸,与「素丝」相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