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谈;协议。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编第九章:“初, 湖南 之独立也,党人为借声援备万一起见,公推 龙昭灵 赴 长沙 ,有所磋议,然尚在途未达也。” 龚振黄 《青岛潮》第三章:“此事磋议未毕,而 日本 神尾总司令 已奉命将 青岛 海关之文件财产遽行押收矣。”
磋议(cuō yì)是汉语复合词,指反复商讨、共同评议以达成共识的行为,强调在正式或重要事务中通过细致讨论形成决议。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权威来源角度解析:
单字本义
二字组合后,强调通过多轮细致讨论逐步形成统一意见的过程,常见于政务、商务等正式场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词典定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定义为:“反复商量讨论;共同评议。” 例如:“双方代表就合作细节展开磋议。”
来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核心语义
典型搭配
搭配类型 | 示例 | 语境说明 |
---|---|---|
动词搭配 | 进行磋议、开展磋议 | 强调行为发起 |
对象搭配 | 磋议条款/方案/政策 | 涉及具体事务 |
结果搭配 | 磋议未果/达成一致 | 指向讨论结果 |
来源:《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
古籍溯源
《礼记·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隐含“学问需经切磋议论”之意,为“磋议”的文化渊源。
来源:中华书局《礼记译注》,2015年。
当代应用
外交部官方表述:“中欧双方就经贸问题深入磋议。”(《人民日报》2023年报道)
来源:人民网《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举行》
(注:因平台限制无法提供完整链接,可检索“人民网中欧经贸磋议”获取原文)
词语 | 核心差异 | 例句 |
---|---|---|
商议 | 侧重一般性讨论(范围更广) | “商议周末出游计划。” |
协商 | 强调协调各方利益(目的性更强) | “协商工资待遇。” |
磋议 | 突出反复推敲(过程更严谨) | “磋议边境划界问题。” |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磋议”是具书面语色彩的正式用语,专指通过多轮细致讨论形成决议的行为,其权威性源于古籍文化内涵及当代政务、商务场景的规范使用。语义上强调过程的反复性与议题的重要性,需区别于日常性“商议”或利益导向的“协商”。
“磋议”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uō yì,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商讨、讨论来深入分析问题,以达成共识或解决方案。以下是详细解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磋议”强调通过深入沟通完善决策,常见于需严谨对待的事务中。
暗鬭明争彼哉彼哉播光钓舟抖搐敦忠方闻科蜂屯乌合丰祉粪土不如佛理浮尘负芒服善覆族感刺槁磔更夫贡贤钩视光焰万丈鬼亲滑雪板悔心祸祟夾衣几椟嗟伏极恶不赦捐躯殉国开壶空柯困踣离诡龙君旅尘茫渺懋选明后胚轴漂疾凭虚青盖秦蘅亲仁善隣拳打全幅仁人志士容保上盗商战沈住气时代统揽通通外内鲜车怒马谐美新仇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