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谏的意思、大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谏的解釋

(1).竭力規勸。《詩·大雅·闆》:“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孔穎達 疏:“言大諫,謂其諫之深。”

(2).古代官名,掌谏诤。《管子·小匡》:“使 鮑叔牙 為大諫。” 尹知章 注:“所以諫正君。”

(3). 唐 宋 時谏議大夫之别稱。 唐 孫棨 《北裡志·王蘇蘇》:“有進士 李标 者,自言 李英公 勣 之後,久在大諫 王緻君 門下。”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稱……諫議為大坡、大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谏"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直言規勸君主或上位者的行為。從構詞法分析,"大"在此處作副詞,表程度深或态度堅決;"谏"為會意字,從言從柬,本義指以言語規勸。《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竭力規勸",特指臣子對君主過失的直言糾正。

該詞最早見于春秋典籍,《左傳·成公八年》載"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谏'",此處引《詩經》強調勸谏行為的迫切性。東漢鄭玄箋注:"大谏,謂深谏之也",突顯其勸誡力度遠超普通進言。

在政治實踐中,大谏具有三個典型特征:一是谏言内容的重大性,多涉及國家根本政策;二是谏言方式的直接性,如唐代魏徵"犯顔直谏"即屬此類;三是谏言結果的顯著性,《戰國策》記載觸龍說趙太後時"大谏三日"終使其納谏,體現持續勸說的過程。

該詞衍生出"大谏不納""大谏若诤"等曆史典故,常見于《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政論著作。現代漢語中雖少用此詞,但其承載的"文死谏"精神仍被視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

“大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以下三種解釋:

  1. 竭力規勸
    源自《詩經·大雅·闆》:“猶之未遠,是用大谏。”,指對君主或尊長進行深刻的勸誡。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注解“大谏”為“谏之深”,強調規勸的力度和深度。

  2. 古代官名
    為周代至春秋時期的官職,負責谏诤君主過失。例如《管子·小匡》記載,齊國曾任命鮑叔牙為“大谏”,尹知章注:“所以谏正君。” 該職位在曆史上逐漸被其他谏官名稱取代。

  3. 唐宋時期谏議大夫的别稱
    唐代孫棨《北裡志》提到“久在大谏王緻君門下”,宋代洪邁《容齋四筆》也記載唐人将谏議大夫稱為“大谏”。這一别稱反映了當時對谏官的通俗化稱呼。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管子》原文及唐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按舉拔尖班彩避面尹邢冰銜壁中書財寳恻憫出田等第蠹橫獨腳五通杜梨放談反書高厲龜龍麟鳳浩渺鶴儛回飙惠斯通電橋兼列奸萌蕉布交戰團體戒告節髦荊璞敬畏禁诃救場開播抗幹擾涼觀零悴柳塞禮至眉頭一展,計上心來南能内榮濃妝淡抹偏愎绮美青桂香畦鹽軵依神似識解世界紀錄仕門手戳抒溷聳膊成山損薄闛鞈廷論偷竊頹疊無損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