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为情貌的意思、礼为情貌的详细解释
礼为情貌的解释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晋 阮侃 《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周公 有请命之事, 仲尼 非 子路 之祷。今钧圣而钧疾,何事不同也?故知臣子之情,尽斯心而已。所谓礼为情貌者耳。”
词语分解
- 礼的解释 礼 (禮) ǐ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乶 )礼。典礼。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刼 )。礼治。克己复礼。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
- 情貌的解释 .神情与面貌。《荀子·礼论》:“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明贵贱亲疏之节。” 晋 陆机 《文赋》:“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豪士》:“明日復覩 圣刚 ,备述诸子情貌。
网络扩展解释
“礼为情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外在的礼仪举止反映内在的情感和态度,强调表里如一的修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字面拆分:
- 礼:指礼仪、礼节,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
- 为:表示“作为”或“体现”。
- 情:指内心的情感、情意。
- 貌:指外在的仪容、举止。
- 整体含义:礼仪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思想渊源
- 法家典籍:最早出自《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认为礼是情感的外化,如同文采修饰本质。
- 儒家关联:儒家强调“礼”的规范作用(如荀子认为礼是节制欲望的准则),而“礼为情貌”进一步将礼与内在情感结合,体现内外统一的道德观。
3.应用与延伸
- 古代语境:用于描述君子修养,如晋代阮侃引用此语说明“尽斯心而已”的臣子之道。
- 现代意义:延伸为社交中真诚与礼貌的结合,即外在行为需以尊重、关怀为内核。
4.相关概念辨析
- 与“文质彬彬”对比:二者均强调内外统一,但“礼为情貌”更侧重礼仪与情感的关联,而“文质彬彬”侧重文采与质朴的平衡。
- 与“虚礼”区别:若仅有形式而无真情,则违背“礼为情貌”的本意。
5.文化价值
- 该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于中,形于外”的哲学观,倡导言行一致、内外兼修,对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具有指导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如《韩非子》原文),可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礼为情貌
《礼为情貌》是一个成语,意为言行举止应该体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和关爱。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礼和情貌。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康熙字典”,《礼为情貌》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心,表示与言语和情感相关,字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来源
《礼为情貌》来源于《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当反映出他心中的关切和真诚,以体现对他人的礼貌。
这个成语体现了孟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的重要观点,并被后世广泛应用。
繁体
《礼为情貌》的繁体字写法为「禮為情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说文解字》,《礼为情貌》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識之也﨟」。
例句
他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总是以礼为情貌。
组词
礼节、言行、举止、尊重
近义词
言行一致
反义词
无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