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箔的意思、垂箔的详细解释
垂箔的解释
犹垂帘。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某公在 章献明肃后 垂箔日,密进《唐武氏七庙图》,后抵之地曰:‘我不作负祖宗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太后又詔曰:‘嗣君冲幼,强敌未寧,事尤急於防秋,理难安於垂箔。臣僚恳请,不可重违,宜復御朝,以安中外。’”参见“ 垂帘 ”。
词语分解
- 垂的解释 垂 í 东西一头挂下:垂杨柳。垂钓。垂直。垂线。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泪。垂髫(头发下垂,指儿童)。垂头丧气。 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爱。垂怜。垂询。 传下去
- 箔的解释 箔 ó 用苇子、秫秸等做成的帘子:苇箔。席箔。 养蚕的器具,多用竹制成,像筛子或席子。亦称“蚕帘”。 金属薄片:金箔。铜箔。 敷上金属薄片或粉末的纸,祭祀时当作阴间纸钱烧化:锡箔。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由于未搜索到相关网页资料,我无法提供符合原则(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的权威解释。汉语词汇的释义需依据《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但目前缺乏可引用的可靠来源。
建议您提供该词汇的具体出处或上下文,以便进一步核查专业辞书中的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垂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垂帘”,主要用于古代政治语境中,特指太后或皇后在皇帝年幼或无法亲政时,通过垂帘的方式参与朝政。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整体词义
- 基本解释:指悬挂帘幕(箔)以遮挡视线,常用于形容女性统治者临朝听政的场景,即“垂帘听政”。
- 历史用例:
- 宋代邵博《闻见后录》提到某公在章献明肃皇后“垂箔日”进献《唐武氏七庙图》,被皇后拒绝。
-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高宗时期,因嗣君年幼、强敌未平,太后下诏称“事尤急於防秋,理难安於垂箔”,最终恢复临朝听政。
二、单字释义
-
垂(chuí)
- 本义:物体自上而下悬挂,如“垂柳”。
- 引申义:流传(如“永垂不朽”)、接近(如“垂老”“功败垂成”),或敬辞(如“垂念”)。
-
箔(bó)
- 原指用苇子、秫秸编成的帘子(如“苇箔”“席箔”),后扩展至养蚕的竹器(蚕箔)或金属薄片(如“金箔”“铜箔”)。
三、应用场景
“垂箔”多用于史书或文献中,描述女性掌权者代理朝政的行为,与“垂帘”同义。例如:
- 宋代太后因皇帝年幼,通过“垂箔”形式处理政务,既保持礼仪上的隔阂,又实际参与决策。
四、补充说明
- 词频: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属于历史词汇。
- 权威参考:天奇教育等平台将其列为“热门组词”,但释义仍围绕“垂帘”展开。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文献用例,可查阅《续资治通鉴》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谙尝惫竭毕逋邴邴长侍沉迷不悟赤鴈代换黨國丹霞浆东皋计断蛟刺虎独独掇石多样统一独吟肥甘轻暖福不重至,祸必重来敢自膏露高头讲章顾身悍疾哈士奇合瞑花卷户辩悔气近功救敌拘蔽蓝桥林籁笼篰卢瞳卖嘴眉轩梦魂颠倒穷兵颀硕尚字慑伏试馆市井之臣使旃水秀山明丝瓜索铁汰黜讨口牙剃头通天冠投视湍悍汪汪万年枝嗢飫未为不可闲构惜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