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赤芾。《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 高亨 注:“赤紱,赤色之蔽膝,大夫所服,此赤紱象徵服赤紱之大夫。”《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愚顽之质,加以固病,诚羞负乘,辱污辅将之位,将被诗人‘三百赤紱’之刺。” 李贤 注:“赤紱,大夫之服也。”参见“ 赤芾 ”。
(2).即赤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使 魏公 位在诸王侯上,改授金璽、赤紱、远游冠。” 唐 白居易 《戊申岁暮咏怀诗》之二:“紫泥丹笔皆经手,赤紱金章尽到身。”参见“ 赤綬 ”。
赤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官员服饰中的红色蔽膝(一种垂于身前的织物)。该词由“赤”与“绂”二字构成:“赤”指红色,象征尊贵与权威;“绂”本义为系印的丝带,后特指蔽膝,是周代礼制中区分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赤绂为“诸侯及卿大夫的服饰”,属周代礼制体系。《诗经·曹风·候人》有“彼其之子,三百赤芾(通‘绂’)”的描述,印证其与贵族阶层的关联。《礼记·玉藻》进一步明确“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的等级划分,表明赤绂对应中等爵位的官员。在文化内涵上,赤绂不仅象征权力,更隐含对礼法秩序的维护要求,如《周易·困卦》以“朱绂方来”喻示德行需与地位相配。
“赤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赤”和“绂”组成:
赤(chì)
本义为红色,引申为“空净”(如赤手空拳)、“忠诚”(如赤胆忠心)。在古代文化中,“赤”象征南方、火德,也用于形容纯正的事物。
绂(fú)
指古代系官印或佩玉的丝带,后衍生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颜色的“绂”对应不同官阶,如“朱绂”为红色绶带,多属高官(三品以上)。
组合释义
“赤绂”即红色的绶带或服饰配件,常见于先秦文献,如《诗经·小雅·采菽》中“赤芾(同绂)在股”,描述贵族服饰。其材质多为丝帛,颜色用朱砂染成,代表权力与尊贵。
文化关联
由于缺乏具体语境,以上为综合释义。若需精准解读,建议提供出处或上下文。
拔茅连茹碧漪漪仓帑长兴潮位辰时刺斫麤悴麤重大锅饭答腊鼓掉队地火谛听扼臂啮指恩廕防萌杜渐風情斧斤父师干谋恭恭沟涂官庑簋飧害口含贞金盘攫啮看不过口利雷惊电绕灵幌灵应吏治路政緑鍼莫难扇女监破山千妥万妥趫勇秋帝犬彘桑里诗存食爵时装霜情说古道今铁钱蛇通禀拖垮脱误王乔舄问察乌兔贤息小胡子小男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