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missions and errors] 文字脱漏和错误,泛指疏忽失误
(1).脱漏、错误。《后汉书·安帝纪》:“詔謁者 刘珍 及五经博士,校定 东观 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刘向 取校 欧阳 、大小 夏侯 三家经文,脱误甚众。” 清 孙星衍 《<说文>序》:“ 汉 人之书多散佚,独《説文》有完帙,盖以歷代刻印得存,而传写脱误,亦所不免。” 郭沫若 《我怎样写<棠棣之花>》:“《战国策》本是由零星的篇简集成的书,文字亦多脱误。” 钱锺书 《<围城>重印前记》:“这部书初版时的校读很草率,留下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
(2).疏忽失误。《后汉书·刘宽传》:“物有相类,事容脱误。”
脱误是汉语中表示文字遗漏或讹误的复合词,属书面用语,常见于文献校勘领域。其释义与用法如下:
指文字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出现的遗漏(脱)或错误(误)。
例如:古籍整理需校正版本中的脱误之处。
本义为骨肉分离(《说文解字》),引申为“遗漏、缺失”。
字形演变:篆书从肉(月)、兑声,隶变后定型为“脱”。
本义为“错误”(《说文解字》),形声字从言、吴声。
复合词“脱误”通过同义联合(脱+误)强化指代文本偏差。
《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校书:“删去复重,订正脱误。”
——印证其作为校勘术语的早期应用(中华书局点校本)。
参考资料(符合原则的权威来源):
“脱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指文字上的脱漏和错误,也泛指疏忽、失误。该词常用于描述文献传抄、校订过程中出现的遗漏或错误,例如古籍整理、文本校对等场景。
该词在元代诗词中也有出现,如王恽《点绛唇》注文提到“深香间适(疑有脱误)”,表明对文本存疑时的标注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现代用法,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章节或文献校勘类资料。
阿的阿井胶保保悲痛欲绝边落逼绰刀子场强仪车盖称爱痴车传婿砚除折荻洪董作对言钝兵方户法仪赋分酣嗜候省灰人秽芜俭葬骄敌劫略镜心井仪九九图连城璞连向林茂理弄流晖绿叶成荫耄思檷枸拏风跃云炮局颦蛾迫措千钧棒罄壤罄身清坐拳拳之枕忍奈日出勝友衰息通祀土皇上汪坑违礼文籍偓促务本抑末五生盆闲非写生珍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