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霸德的意思、霸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霸德的解释

(1).犹霸道。与“王道”相对而言。《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如 管 隰 之迭升 桓 世, 先 赵 之同列 文 朝,可谓兼通矣。”《后汉书·党锢传序》:“霸德既衰,狙诈萌起。彊者以决胜为雄,弱者以诈劣受屈。”参见“ 霸道 ”。

(2).指 三国 魏 。《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天厌霸德,黄祚告衅。” 张铣 注:“霸谓 魏 也, 魏 土德,故曰黄。”

(3).指霸业,王业。《北齐书·文宣帝纪》:“王纵德应期,千龄一出,惟几惟深,乃神乃圣,大崇霸德,实广相猷。”《隋书·李德林传》:“唯是愚思,非奏定者,虽词乖黼藻,而理归霸德,文有可忽,事不可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霸德,汉语复合词,由"霸"与"德"构成矛盾语义结构,特指以强权手段维系的政治道德体系。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春秋繁露》,原指春秋时期诸侯霸主推行的"尊王攘夷"政策所形成的特殊道德标准。其核心特征包含三方面:

  1. 权术为本:以《孟子·公孙丑上》"以力假仁者霸"为理论依据,强调通过军事威慑维持表面道德秩序。北京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这种"刑德并用"的治理模式在齐桓公、晋文公时期达到顶峰。

  2. 名实分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战国竹简中"霸德"常与"王道"对举,特指"外饰礼仪而内行强权"的双重标准。

  3. 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汉语词源流考》揭示,汉代后该词逐渐衍生出"僭越礼法"的贬义,如《盐铁论》批判其"恃强凌弱,伪托仁义"的本质特征。

现代语义学视角下,该词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被定义为"强权政治下的道德异化现象",常应用于国际关系与组织行为学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霸德”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记载。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释义:

1.与“王道”相对的治国理念

指以武力或权术治国的“霸道”思想,区别于儒家推崇的仁政“王道”。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如《后汉书》提到“霸德既衰,狙诈萌起”,强调霸道衰落时权谋欺诈盛行。

2.特指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

部分典籍用“霸德”代指三国时期的魏国,可能与曹魏以强势手段统一北方、推行法家思想有关,但具体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3.指代霸业或王业

在历史语境中可引申为建立功业、成就霸权的含义,如“管隰之迭升桓世”中齐桓公的霸业案例。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进一步探究其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隘害按閲查房称体裁衣宠奬初辉褚先生从顺粗略大净荡平盗私帝王州端粹頟骨珥金拖紫二轮车芳华奋功斧劈皴干海敢仔海寇和事老宏识化机狐尾单衣肩尻骄能脚子油击牀九渊开版老妹利润率流言罗裙绿茸茸门女偏箱车伾扢倾亡弃移让位润饰思事肃齐俗文学塘埭题免退剪吞象突现土宜我慢舞伴霞牕详省小获消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