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霸德的意思、霸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霸德的解釋

(1).猶霸道。與“王道”相對而言。《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猶能授受惟庸,勳賢皆序,如 管 隰 之疊升 桓 世, 先 趙 之同列 文 朝,可謂兼通矣。”《後漢書·黨锢傳序》:“霸德既衰,狙詐萌起。彊者以決勝為雄,弱者以詐劣受屈。”參見“ 霸道 ”。

(2).指 三國 魏 。《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天厭霸德,黃祚告釁。” 張銑 注:“霸謂 魏 也, 魏 土德,故曰黃。”

(3).指霸業,王業。《北齊書·文宣帝紀》:“王縱德應期,千齡一出,惟幾惟深,乃神乃聖,大崇霸德,實廣相猷。”《隋書·李德林傳》:“唯是愚思,非奏定者,雖詞乖黼藻,而理歸霸德,文有可忽,事不可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霸德,漢語複合詞,由"霸"與"德"構成矛盾語義結構,特指以強權手段維系的政治道德體系。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春秋繁露》,原指春秋時期諸侯霸主推行的"尊王攘夷"政策所形成的特殊道德标準。其核心特征包含三方面:

  1. 權術為本:以《孟子·公孫丑上》"以力假仁者霸"為理論依據,強調通過軍事威懾維持表面道德秩序。北京大學《中國政治思想史》指出,這種"刑德并用"的治理模式在齊桓公、晉文公時期達到頂峰。

  2. 名實分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研究發現,戰國竹簡中"霸德"常與"王道"對舉,特指"外飾禮儀而内行強權"的雙重标準。

  3. 曆史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漢語詞源流考》揭示,漢代後該詞逐漸衍生出"僭越禮法"的貶義,如《鹽鐵論》批判其"恃強淩弱,僞托仁義"的本質特征。

現代語義學視角下,該詞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中被定義為"強權政治下的道德異化現象",常應用于國際關系與組織行為學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霸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釋義:

1.與“王道”相對的治國理念

指以武力或權術治國的“霸道”思想,區别于儒家推崇的仁政“王道”。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如《後漢書》提到“霸德既衰,狙詐萌起”,強調霸道衰落時權謀欺詐盛行。

2.特指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

部分典籍用“霸德”代指三國時期的魏國,可能與曹魏以強勢手段統一北方、推行法家思想有關,但具體出處需進一步考證。

3.指代霸業或王業

在曆史語境中可引申為建立功業、成就霸權的含義,如“管隰之疊升桓世”中齊桓公的霸業案例。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後漢書》《三國志》等古籍進一步探究其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愛力缽錢産牧楚岫玳瑁編大拇哥道綱蹈利電壓計動亸敦貞法國號煩積發蹤指使汾曲賦命高矗廣霞海獅荷包蛋涸鱗姜嫄介白棘翳極正鈞弦慨允闚園連衫裙領綫隆率騾子驢夫耄昏難于上青天軯礚企矩輕俏青烏說秋姑染眸戎校三危山上鞋生前攝養石子兒首造刷印屬聯順道者昌,逆德者亡痰宮劈曆天絲調氣頽風僞從物理量無儀惜福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