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守边境。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防戍兄兼弟,收田妇与姑。”
“防戍”是汉语中由“防”与“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防御守卫”,多用于描述古代军事或边防活动。“防”指预先采取抵御措施,如《说文解字》释为“隄也”,本义为堤坝,引申为戒备、抵御;“戍”则指军队驻守,《说文解字》注为“守边也”,特指边疆驻防。两字结合后,“防戍”强调通过部署兵力与工事,对特定区域进行长期军事防护的行为。
从历史语境看,“防戍”常出现在古代军事文献与边疆治理记录中。例如唐代《通典·兵典》提及“边城防戍,烽燧相望”,指边防体系中城池与烽火台的协同守卫;明代《筹海图编》亦载“沿海防戍,以御倭寇”,反映海疆防御的军事布局。该词体现了中国古代“守土有疆”的战略思想。
现代汉语中,“防戍”一词使用频率较低,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在军事史研究领域。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防守;戍守”,并引《旧唐书·吐蕃传》为例证。研究者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历史军事专著获取更系统的释义。
“防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防守边境,主要用于描述军事防御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防”(防备、守卫)和“戍”(军队驻守)组合而成,特指在边境地区进行军事防御和驻守活动。例如唐代元稹的诗句“防戍兄兼弟,收田妇与姑”,生动描绘了当时边境军民共同参与防御的情景。
字义解析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反映中国古代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其使用场景多与战争、屯田等军事民生结合的活动相关,如元稹诗中提到的“兄兼弟”说明防戍具有家族协作性质。
相关词汇扩展
与“防戍”相关的成语包括“防微杜渐”“思患预防”等,均体现防范意识。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多被“边防”“驻防”等替代。
把拱拜师不道的傪酢蚕蚀赤骨立愁云惨雾楚猴大江登昭奠羞独唯法喇非类凤皇仪覆鹿蕉沟堰诡謇还号河落闳诞互代浑灏交辅轿帏俊客颗冻夸节浪翁猛戾明旷纳入捻儿逆心坯料迁都倩女离魂千依万顺其貌不扬勍寇青门故侯青组穷露软背脊挼挲三襄夷时景厮炒岁稔缩影条长听冰同食颓亏屯正蓊濛衔悲饷物向着衔知